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 信息索引号 | 014006438/2025-05694 | 生成日期 | 2025-10-16 | 公开日期 | 2025-10-23 |
| 文件编号 | 锡政办发〔2025〕49号 | 发布机构 |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附件下载 | |
||
| 内容概述 |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 ||||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无锡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10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无锡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部署要求,推动我市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目标要求
以创新驱动、融合发展、集聚发展、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为核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质量、高效能、国际化方向发展,努力构建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服务质量有力增进、服务效率有序提速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到2027年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2.4万亿元,不断开拓新场景,探索新模式,孵化新业态,持续擦亮“无锡服务”品牌,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
二、重点工作
(一)数字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智慧化
鼓励企业充分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JIT(准时制生产方式)、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等先进方式,加强产品数据、检验检测、供应商、仓储物流等系统建设,深度优化和重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从市场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研发到生产、物流配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信息流畅和协同高效。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全面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建设。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空间计算、数字孪生、混合现实等数字新技术应用,培育智能创作、云端文化、交互媒体、众包设计等新型业态。支持大模型多场景应用,打造行业场景应用标杆。加强设计、生产、运行数据归集应用,加快试验验证、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产业链技术基础数据共享,加快推进跨行业、跨领域的信息共享和协同。精准布局千卡万卡智算集群、算力中心等新基建,高标准建设新型城市算力中心,打造一批“万兆园区”。到2027年,每年滚动培育智改数转网联服务商100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数据局,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通管办等部门,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不再列出〕
(二)信息领航,引领业态变革创新前沿化
深化“中国软件名城”建设,重点发展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领域。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开放软件应用场景,支持企业研发一批工业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广国产工业软件应用。推进信创产业园建设,强化标准建设、适配测试、供需对接等服务能力,完善信创产业服务保障体系。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行业信创企业,鼓励信创企业积极开展产品创新、适配验证、测试测评和应用推广,为行业用户提供优秀解决方案。到2027年,规模以上信息服务营业收入达到460亿元,年均增长达到8%。(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科技驱动,激发产业新质发展高效化
围绕“465”现代产业集群创新需求,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和创新联合体,提升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等与生产制造密切相关的业态发展水平,推进山水东路科创谷规划建设。持续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市场化的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进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等载体建设。深化与国内外重点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嵌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体系,建立科技成果项目库,推动企业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锡转化和产业化。依托市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每年挖掘80项技术门槛高、市场前景好的成果转化项目,提升存量新型研发机构运营成效和成果产出。到2027年,规模以上科技服务营业收入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达到8%。(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检验检测核验,确保产品质量管控精准化
推动多元主体投资检验检测领域,重点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计量等服务。鼓励企业成立专业检验检测机构,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的市场准入,保障产品质量。聚焦航空装备、先进材料、特殊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布局建设,积极培育第三方的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检疫、计量、认证技术服务,支持传统领域质检中心转型发展。争取国家检验检测认证能力在锡布局,培育发展一批国内知名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品牌。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双碳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制定一批计量技术规范,主导制定人工智能领域江苏省自驱动式管道CCTV检测机器人校准规范,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桩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到2027年,规模以上检验检测服务营业收入达到180亿元,新增国家和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3家左右。(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物流保障,推动要素流通周转便捷化
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打造完善多式联运、制造业供应链、保税物流、电商快递物流、公路集散分拨、智慧物流等六大物流体系。以西站物流园为核心载体,建设惠山港,打造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拓展跨境电商班列、国际国内公铁联运班列,服务锡品锡货畅达全球市场。推动无锡(江阴)港打造长三角北翼重要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推出更多近远洋航线,深化上港ICT(内陆集装箱枢纽)服务内容。加速推进区域航空枢纽建设,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重点推进硕放机场二跑道新建、T3航站楼、东部物流园区升级提升等工程前期工作,持续提升航空货运服务能力。部署低空新型基础设施,推广“低空+”新模式。加快快递物流枢纽、寄递网络建设和海外仓布局。到2027年,规模以上物流服务营业收入达到350亿元,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下降至12%左右。(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金融助力,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稳健化
鼓励和支持驻锡持牌金融机构升格、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投贷、投债、投保联动。加大境内外高端金融机构引进力度,培育壮大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地方金融组织。优化基金“募、投、管、退”发展生态,促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私募股权投资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基金、其他各类政府投资基金的牵引和资本撬动作用,探索“财政+创投+产投”的组合模式,持续壮大耐心资本规模。推动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持续增量扩面,加快基金集聚区建设。到2027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与我市高质量发展进程基本适配。(市委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资委,人民银行无锡市分行、无锡金融监管分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节能降耗,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化
加快培育高水平的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企业,重点发展节能设计与评估、节能诊断、碳交易市场服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污染防治、环境工程总承包等服务。推动一批科技创新型节能环保装备企业通过拓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等全流程业务向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针对不同企业的独特需求,从工艺优化、设备升级、资源循环利用等维度提供定制化的清洁生产解决方案。依托无锡市碳管理平台,推动企业开展碳监测、碳减排、碳资产、碳信用、碳普惠、碳金融服务和环境信息披露等工作。到2027年,规模以上节能环保服务营业收入达到170亿元,引进省级以上绿色低碳相关创新平台(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新研机构等)10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数据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线上线下融合,加快供应链建设协同化
鼓励企业开展供应链数字化改造,重点推进销售与库存管理、需求预测与渠道拓展、售后服务升级与协同等环节创新发展,完善质量跟踪、信息追溯等数字场景应用,促进线下传统商业模式与线上贸易批发零售融合,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响应度和灵活度。培育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商,分行业、分场景打造定制化解决方案。支持企业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构建多元渠道分销模式,满足不同消费者的购物偏好。鼓励企业提供远程技术支持、定期回访优化产品体验,针对不同产品推出个性化服务套餐,拓展增值服务。到2027年,规模以上贸易批发服务营业收入达到2.1万亿元,鼓励企业打造供应链协作平台10个。(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聚焦品牌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可持续化
支持知识产权运营等服务机构专业化发展,提供专利检索与分析、专利申请与代理、专利布局与规划、专利监测与预警、专利争议解决、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知识产权交易促成等服务。支持品牌服务机构强化品牌推广营销,提供品牌定位与策略咨询、数字营销与社交媒体管理、公关活动与事件营销、市场调研与消费者行为分析、创新设计与视觉传达、营销效果评估与优化等服务。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江苏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建设。聚焦重点产业和市场主体,进一步加强商标品牌指导站建设,积极探索商标品牌保护、运用、管理、推广的新路径,为商标品牌价值提升创造良好服务环境。到2027年,规模以上品牌专利与技术推广服务营业收入达到30亿元,知识产权代理机构达到90家。(市市场监管局,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主辅分离,推进产业链外包服务专业化
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导向,重点发展人力资源、法律服务、信息咨询、产权交易、检索咨询、教育培训、会展策划、市场营销、会计审计、经济管理、信用评价等外包服务领域。推动行业性、专业性人才市场建设,提高无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服务能力,推进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建。支持大中型律师事务所创新发展,中小型律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强化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建设,设立太湖(无锡)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推动展产融合发展,依托“465+X”产业优势,培育一批品牌展览和会议项目。加快培育以国际会议中心和国际博览中心为核心的无锡会展产业集聚区。到2027年,规模以上外包服务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司法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贸促会,市委宣传部,市外办、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政策举措
(一)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聚焦服务业企业规模、数量和集聚区建设等综合发展情况,依据国家、省相关政策,在年度总量预算内通过“拨改转”的形式下达各地区奖励资金。(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动场景开放创新。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物联网、机械装备、生物医药、机器人、能源等用户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开发应用场景。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可结合我市相关产业政策予以支持。(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委金融办,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升平台服务水平。推动国家级行业性数据服务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功能性平台发展。积极打造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以及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公共服务平台拓展业务,通过自身资源整合、优化功能、提升质量、创新模式等方式,提升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数据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充分发挥市发展改革委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牵头统筹作用,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综合协调、重点推进和政策优化调整。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加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活动统计,优化统计办法和统计指标,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及重点领域的动态监测。对成功引进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所需的领军型人才(团队)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符合条件的纳入太湖人才计划人才分类认定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职业院校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相关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更多专业技能人才。(市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本措施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来源: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当前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