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24 18:30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近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在南京启动。23日,采风团循着“水”的脉络走进无锡,登上“太湖之光”水上作业平台,亲身探寻太湖治理的创新路径与科技力量,解码这座城市守护一湖碧水的新密钥。
从宜兴城东港码头乘交通船,行至辽阔湖面上,约20分钟后,“太湖之光”水上作业平台便映入眼帘。偌大的平台由多艘作业船串联而成,宛若一座漂浮于水面上的“移动工厂”。长期以来,深藏湖底、沉积多年的底泥,一直是威胁太湖水质的“顽疾”。最早参与太湖治理时,清淤船挖出淤泥后,要运到岸边露天堆放,自然脱水风干,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大。“‘太湖之光’是全世界第一艘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水上平台,就像一座移动的‘湖水清洁工厂’。”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太湖项目部副经理辛永涛说。
步入“太湖之光”智慧控制中心,屏幕上,设备运行、水质指标、船体姿态等数据实时显示。“超300个传感器覆盖30多个工作点位,实现‘一脑管控’。”辛永涛介绍。过去需要十几个人值守的作业面,如今一名操作员在中控室轻点屏幕,就能完成全流程操控。遇上台风天也不用停工,在岸边就能远程监控。
浚清2号绞吸式清淤船“吸”进湖底浅表的泥浆水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太湖之光”1号、2号、3号船,2小时左右就压滤固化为华夫饼干一样的泥饼,效率是传统方式的3倍。每天能清理8000立方米的淤泥,相当于每天清理3个标准游泳池;未来6年,它要为太湖做一次“深度清洁”,总共清理掉能装满4000个游泳池的淤泥。令人惊喜的是,“太湖之光”实现了“淤泥不占地,余水不上岸”。经过脱氮除磷、固液分离等多重技术处理后的余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湖库Ⅲ类标准。经过处理的淤泥,可用于湿地回填、制作建材等,实现从“废物”到“资源”的转变。
模块化的创新设计使“太湖之光”“太湖之星”不再是专属于太湖治理的“一次性工具”,而是能转战不同水域的“全能型选手”。未来,两台装备将有望形成多种技术组合,在全国300多个内湖灵活复用,综合效益成倍提升。
据了解,此次主题采访活动,60多位来自中央新闻网站以及新媒体平台、全国主要省级新闻网站及商业网站的骨干网评员、记者以及网络主播,将带着镜头与笔,分成三路深入江苏十三设区市,围绕爱国、青春、奋斗、水利主题,沿江、沿河、沿湖、沿海蹲点采访,以“水”为脉,领略“大哉河海”;沿“水”而行,书写“治水兴邦”;以“水”育人,唱响“青春之歌”,用镜头与笔墨书写新时代的“江河答卷”。
来源:无锡日报
当前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