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22 06:53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近日,无锡国联集团内部正在进行的一场AI场景应用大赛格外“惹眼”。20个子公司提交106个项目,完成初赛选拔,最终29个项目于上周进入为期两个月的实践阶段。赛事撬动下,智能办公、金融风控、财务智算、工业智能等多元领域的AI创新场景,即将喷薄而出。
正如3G催生移动互联、4G把视频变成主流,一项共性技术的比拼最终指向的还是落地。2025年被认为是AI应用大规模落地的元年,关注这场赛事,本质上是对AI技术落地路径的关注。打造“人工智能+”标杆城市的宏伟蓝图下,冲出技术逻辑的无锡,与这一未来生产力形态的“接入”,进入到了最为实际的阶段。
专业视角下,让AI从赛场走向现实
无锡已有不少人工智能的应用推广,诸如获评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入选案例的远东电缆、将AI应用至可穿戴机器人的远也科技。而国联集团AI场景应用大赛项目的“批量”呈现,让人看到“AI+”加速照进产业场域的趋势。
经过5个月的研发和迭代,无锡一棉纺织集团的智能验布模型近日通过初赛选拔,进入到落地的“加速期”——8名技术人员、2名服务商寸步不离地守在设备旁时刻调试、记录。带有AI视觉识别功能的全自动验布机目标检出率达到90%,效率可达到人工的两到三倍。此前,无锡一棉凭借环锭细纱机自动接头机器人研发,一举破解行业纺纱线头接线难题。
尽管是内部赛事,却请来了来自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南大学、华为、人工智能协会等专业院所协会的专家参与评定,并为获奖项目设立一定支持资金。“这一项目计划投入30万元,评委的认可让技术团队更加坚定信心。”一棉信息化部门负责人表示,9月决赛之前,他们要把设备调试至最佳状态。
这场专业视角下的创新“狂欢”,调动了企业用AI的积极性。大多项目基于业务场景:国联物资团队打造“荟链”智链风鉴定AI应用场景,为监管方提供数据与文件一致性校验技术支撑;国联物业瞄准食堂运营痛点,打磨出“智膳未来·膳算师AI系统”,可对次日常态用餐人数、访客需求精准预测;针对煤炭市场波动频繁、传统预测方式难以精准应对的痛点,华光环能构建集信息采集、价格预测、智能决策于一体的智能系统……
对于业务庞杂的国联集团来说,优质项目可形成某种“通用模式”,在成熟后大量地复制到各家有需求的企业中,或融入集团业务的技术底座中。
接通“断点”,补足商业化闭环生态
AI落地的关键在于构建技术研发与场景需求对接的闭环,核心在于形成商业化闭环的完整生态体系。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总裁吴辉认为,在数智化时代,政企领域客户在探寻AI价值回报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挑战。
有咨询机构认为60%—70%的企业在AI项目中技术与实际场景需求脱节。2024年Gartner报告显示,仅有25%的AI试点项目能规模化推广。记者走访中,“技术成本投入太大”“应用中实际效果不好”等问题也是无锡制造企业的普遍反映。
以赛事带动AI场景落地,国联集团通过对内部算力、资金等资源的调度,为业务土壤中萌发的“新苗”打造“嫁接点”,恰恰踩中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窍”。
打通实验室到场景应用的路径,把握AI落地节奏,无锡找到了更多这样的“接点”。
在人工智能的探索上,无锡向来是技术和生态“两条腿”走路。与龙头企业合作场景共创,无锡与魔法原子签署采购协议,率先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若干示范场景,双方预计将在未来实现面向无锡地区企业及商业空间的万台级销售目标;以政策文件完善产业生态,“算力券+数据券+模型券”三券齐发提升企业应用AI的意愿;开放场景清单和能力清单,一批人工智能技术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实现精准对接。
雪浪云推出的图零大模型可精准识别机械零件图纸中的各类关键参数,并自动生成气泡图。近期,其与飞而康达成合作,目标通过该产品辅助质检工作,原耗时约1小时的尺寸标注录入工作预计将压缩至分钟级水平。雪浪云人士表示,人工智能方向的一单落地合作,背后很可能是1—2年的持续跟踪。“中小企业意愿不强,往往是因为投入成本高、数据基础差。无锡相关支持政策出台会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
锚定工业,保留场景赋能的核心能力
坚定不移地发展人工智能,原因在于无锡始终坚信,工业是人工智能最大的主场。随着百度正式开源文心大模型4.5系列、华为首次开源盘古大模型核心能力,各方达成共识:把基础层共享出去,大家比拼的不是“参数数值”,而是“产业落地能力”。加速AI落地,无锡的机会来了。
人工智能技术已进入需要在场景中完成数据反哺、算法优化循环的阶段。大厂资源瞄向无锡制造场景。7月11日,无锡经开区与百度共建的文心大模型(无锡)数据生态中心同步启动了“文心开源服务站”,为企业提供围绕大模型应用开发和科研创新的一揽子服务支持。同日,无锡市和华为云共同打造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正式启动。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士表示,承接AI落地的难点在于,AI技术的测试周期普遍有3—6个月,而对于讲究稳定性的工业场景来说,容错空间却很小。无锡推出首批三个制造业人工智能赋能中心,耦合这一“断点”。
作为赋能中心之一,无锡与华为云共同打造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整合算力、数据集、基础大模型、AI专业服务资源,围绕柔性装配、柔性码垛、柔性质检三大领域为工业化场景赋能。“未来合作产生的知识产权等将落在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士表示,这一模式的精髓在于对核心能力的保留,实现了从点对点的“订单式”服务转向了创新能力的持续供给。可以预见,技术“下沉”的浪潮中,无锡AI应用将愈加灵动。
来源: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