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老年服务 长者版

提示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无锡要闻 > 正文

制造名城何以解码“数字韧性”?

发布时间:2025-05-27 06:44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在机器轰鸣声中崛起的无锡,正在经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身。

  近日公示的2025年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中,无锡让人眼前一亮:238家企业被“认证”,数量全省第一。

  智能工厂作为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一轮又一轮“智改数转网联”行动的接力藏着无锡保持制造先进的决心。无锡何以解码工业制造的“数字韧性”?从技术供应到实践场景,再到基础设施建设,这里“全面生花”的新质生产力战略布局正在不断突破质效的边际。

  智能工厂实践“涟漪点点”

  按照工信部等部委关于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工作部署,智能工厂建设水平分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4个层级。此次也是全省首次评选认定先进级智能工厂,无锡工厂展现出让人惊叹的制造能力。

  工作的节奏精确到以“秒”计,这是GE医疗的超声主机生产车间的日常,产线上方,生产节拍可视化看板为产线进度“掐表”。“现在这个节拍是9分钟,今天原计划做35台,实际已经完成44台,这种超进度的表现也会在屏幕中显示。”GE医疗中国无锡基地总经理崔维介绍,工作人员根据看板生产数据对流程进行微调,让产线达到质量与效率的最佳平衡。

  “平均4.5分钟‘下’一台机器,平均每天可生产100台不同配置的机器,承担了GE医疗全球40%的超声主机产能。”数字化赋能带来的精益化及柔性化升级,正在让这个占地5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超声主机工厂之一。

  放眼无锡在这条赛道上的表现,并非“孤舟远行”,而是“千帆竞发”,238家入围企业覆盖全市主要制造行业。尤其在纺织、钢铁、机械等传统制造产业领域,不少标杆项目成为制造潜力释放的关键主体。

  埃梯梯精密机械制造投资1.2亿元于刹车片和工业缓冲器项目,厂区将全面覆盖工业物联网,实现设备智能交互、数据集成管理;巨龙硅钢拟开展高能效智能化铁芯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建成后年产9万吨变压器铁芯;江苏恒田企业打造基于全链数字化的针织服装智能工厂,并在今年通过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CMMM)三级评估。

  这批工厂中不乏阿斯利康无锡供应基地、无锡博世动力总成有限公司等“领航级”项目。从单点向链上延伸,他们的智能化实践正在产生“涟漪效应”。万谦工品紧固件供应链管理平台采用“柔性生产+B2B+智慧仓储”模式,基于数据链条实现供应链数智化,集聚了上下游客户13万家。通过自主研发的供应链决策支持系统,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开创了“灯塔工厂”赋能全生态的可持续模式,实现了从订单到交付的全链路可视化。

  “接力赛”跑出顶尖制造能力

  “智能工厂是工业4.0时代的重要产物。”专家表示,智能制造转型的本质,在于依托最新技术完成的生产力的变革。无锡之所以能凭制造“出圈”,秘诀在于其紧贴时代脉搏。而今,数字化转型无疑是无锡产业发展在未来保持领先态势的“制胜棋”。

  面对面广量大的存量工厂,在出台全国首部促进数字化转型地方性法规《无锡市数字化转型促进条例》,抢出先发优势之后,无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声浪”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跑出了“接力赛”的架势。

  每年,无锡会重点跟踪服务100个智能化建设项目,一体化推进项目建设与标杆创建,近三年平均每年投入260亿元。2022年,无锡入选“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成效明显市”,全省唯一;2024年无锡获评工信部首批市级地方政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并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今年以来,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及人形机器人概念的爆火,工厂智能化升级的“新一棒”正在递向人工智能。

  “火眼金睛”的AI视觉检测技术可以说是当下应用最为广泛、直观的工业AI产品,一汽锡柴16L重型发动机生产工厂涂装线的最后一个流程环节,传输带将一个个油封件送进“小黑屋”进行AI视觉检测。“以往人工需要对照着检验单,逐一查看。如今机器AI视觉检测一件只需一分钟。”技术负责人介绍,像这样的视觉设备在新厂房的渗透率超70%。“人工智能也正直击此前工厂设备维修工作中的痛点。”技术负责人介绍,依托雪浪工匠大模型平台,一汽锡柴与雪浪云合作打造的“装备运维智能体”则相当于为厂内维修人员外接了一个“智慧大脑”,大大提升了专业设备运维效率,缩短了维修人才的培养周期。

  基于长期的数字化转型积累,这类人工智能在产线上应用渗透率不断提高。目标打造“人工智能+”标杆城市,无锡今年出台了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推广300个“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的典型应用场景,建成一批智能车间、工厂。

  支撑“打造全国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示范引领地”目标的是无锡在这一新技术领域跑出的“加速度”。隆盛新能源产线上的人形机器人“兰森”、在天奇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数据采集与实训中心参与“训练”的优必选机器人都让无锡智能工厂在人形机器人的应用上初步储备了相应的技术和数据。

  激发改造潜能锻造工业“韧性”

  调查显示,一个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本大约在10万—100万元之间,而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本更是高达数百万甚至上亿元。无锡蓝深远望数字城市研究院院长宋朝钦分析,高成本投入下部分企业转型意愿低,同时,城市在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容易遇到标杆企业覆盖面不足、服务供给及技术先进性不足、产业链协同性不足等问题。

  “尤其是中小企业韧性较弱容错度低。”宋朝钦表示,只有立足实际、找准需求,合理规划改造优先级,才能有效保障转型实施质效,这句话既是面向企业,更是面向政府部门。无锡拥有规上工业中小企业8000余家,制造业发达且门类齐全,场景丰富,显然,这仍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富矿”,如何让企业“不计成本”地全情投入考验着各方的能力。

  在最新的产业布局和推动工作中,思路清晰可见:推动企业端与供给端“两端发力”,以政府服务激发改造潜能。

  全市截至去年底,累计开通5G基站30898个,累计建成10G PON端口21.02万个,获评国家首批5G“扬帆之城”。基础设施外,无锡还构建了以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中心为核心的服务体系。2024年,无锡6家能力中心协同69家服务商,服务无锡企业超2900家次,改造企业超460家,形成战略合力。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挖掘新质生产力的最新发展需求下,这项工作已经进入到‘深水区’,必须要更有方向性。”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士介绍,改造升级的重点将更加收拢,在最新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中,无锡明确将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三大细分行业,分阶段分梯次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在宋朝钦看来,无锡很有优势。“人工智能与工业深度融合最大的难点在于,行业太多,垂类领域开发不足。”但在无锡,已有些亮眼的垂类行业模型落地,如雪浪工业大模型是省内首个通过国家网信部门备案的工业大模型,其与摩尔线程推出了雪浪MindCenter X100训推一体机,为制造业企业一站式提供私有化部署所需要的算力服务器;远东正在研发线缆行业首个工业大模型,目前,该模型已在核电电缆绝缘层缺陷检测中应用,识别效率比人工提升15倍,未来将开放给行业共享。

来源:无锡日报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