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信息索引号 | 014006438/2025-02298 | 生成日期 | 2025-05-12 | 公开日期 | 2025-05-16 |
文件编号 | 锡政办发〔2025〕22号 | 发布机构 |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
效力状况 | 有效 | 附件下载 | ![]() |
||
内容概述 |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促进服务消费扩容升级的实施意见 |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持续培育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激发服务消费潜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服务消费需求,培育和壮大消费新增长点,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挖掘必需型消费潜能
(一)扩大住宿餐饮服务消费。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住宿型饭店,支持现有酒店、宾馆加大投入,提升软硬件水平,改善设施陈旧现状,提升文化底蕴。积极招引各类高端设计师酒店品牌,利用各大宣传平台开展多渠道营销推介。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酒店、客栈民宿、山居小院等新兴休闲服务。全力打响“美食之都”品牌,壮大钻级酒家、米其林、黑珍珠、金梧桐等精致餐饮规模。实施“餐饮+”复合业态培育工程,增加“小区餐饮”供给,推动相关餐饮企业创新经营。打造“新无锡菜”品牌,推广小笼包、玉兰饼等“锡帮菜”名特小吃,加强本土餐饮消费品口味延伸。〔市商务局、市文广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不再单独列出〕
(二)发展“一老一小”服务消费。推进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培育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开展老年人消费场所改造,增开银发旅游专列,在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设置老年人办理业务“绿色通道”。开发怀旧游、银发游、生态健康游等产品,推介一批全龄友好示范景点和线路。推动银发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细分行业特色园区。鼓励少年宫、科技馆等开展校外培训,构建少儿赛事体系。(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市体育局、市文广旅游局,无锡金融监管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消费。推进高水平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引入高端体检、高端假期休养等大健康服务,增加高品质月子中心数量,丰富治未病供给种类。推进村(社区)卫生室合理配备国家集采药品,更好推进分级诊疗。加强中医药康复疗养、养生保健服务供给,推进中医药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口腔保健、视力维护、未病预防等业态进校园、进商场。(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医保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创新交通出行服务消费。持续推动中心城区及学校、医院、景区、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场所停车设施建设,进一步新增错时共享泊位,引导社会性公共收费停车场全面开通“先离场后付费”功能。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在物流、接驳、环卫、公共出行等领域实现自动驾驶服务商业化、规模化落地。拓展低空经济在文旅观光、物流配送、便捷出行等领域应用场景。(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城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文广旅游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优化居民居住服务消费。实施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将生活服务嵌入到社区,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将服务范围向养老、托幼、家政、健康、快递收发等多领域延伸。进一步拓展以旧换新企业名单,培育各领域龙头企业,开展社区增值服务,完善以旧换新政策宣发流程,提升政策效益。完善住房租赁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动实现全市出租房源上架展示服务,提升房屋租赁便利化程度。(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释放升级型消费活力
(六)丰富文化旅游服务消费。邀请无锡籍知名艺人推介无锡,持续开展文旅资源外拓。加强央视春晚、元宵晚会取景地的深度利用,释放长尾效应,打造城市对外名片。推进小娄巷、惠山古镇、清名桥等历史文化街区载体升级,推动市直属文化场馆延时开放,加力建设高品质书店、创意文化公园等设施,完善通景道路、景点厕所、休憩站点等布局。推进乡村休闲游提档升级,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旅游热点。(市文广旅游局,市文旅集团,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委宣传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促进娱乐体育服务消费。推广国风国潮、艺术时尚、剧本娱乐、线上演播等业态发展。适时发放惠民观影优惠券,推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体育公园内设施并进行智慧化建设和改造。以帆船、赛艇、皮划艇、龙舟等项目为引领,重点建设一批水上运动设施。持续打造无锡马拉松赛事品牌,适时发放专项消费券,形成“国际月”和樱花季期间商文旅体消费叠加效应。(市文广旅游局、市体育局,市文旅集团,市商务局,市委宣传部,市外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规范教育培训服务消费。推动老年大学布局地区分校,推进“锡青夜校”增量提质,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开发高质量职业培训课程。指导学校合规引进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非学科类优质课后服务。大力争取体育、艺术、科技等全球性和全国性比赛和展演,鼓励家长陪同和观摩。(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老干部局,团市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完善居民家政服务消费。引导品牌家政企业走进社区乡村,开展品牌宣传、服务展示、发放优惠券等活动。实施家政服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专项行动,“订单式”培养家政服务行业紧缺人才。鼓励农村转移就业人口从事家政服务,组织家政企业开展带岗直播招聘,加快家政服务业从中介制向员工制转型。引导有条件的家政企业与优质托育机构合作,上门提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推进社区婴幼儿照护设施与家政服务网点有机融合。(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妇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新业态消费培育
(十)壮大数字消费规模。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赋能,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消费领域更广泛应用。构建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等消费新载体,在社区、商超、车站等场所加快无人零售店、自提柜、云柜等新业态布局。持续完善生活服务平台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推进数字消费券应用,参与开展各类惠民补贴、消费优惠活动,进一步深化平台服务能力,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消费资讯。将VR、AR等技术用于更多体验式服务,推进送餐、教育、医疗等服务机器人迭代升级,加快电竞游戏、网络直播、数字阅读、动漫卡通等产业发展。(市数据局、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推广绿色消费理念。普及绿色低碳消费观念,健全绿色低碳产品生产和推广机制,促进居民消费品质升级。健全节能低碳和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鼓励先行制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加强能效水效标识管理,提高家装、出行、旅游、快递等领域绿色化水平。(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旅游局,市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培育新兴消费业态。顺应青年群体消费理念的转变,拓展青年消费新空间。聚焦养宠市场情感消费需求,积极布局宠物智能用品及宠物医疗、宠物社交等消费业态。大力发展医美消费、城市漫游、个性化健康管理、一对一咨询等定制消费模式,持续满足“Z世代”骑行、冰雪、露营、攀登、音乐等悦己消费需求。通过公共文化机构开展短剧推广,演绎锡剧传统经典剧目和新创时代剧目,迎合市民情怀消费需求。(团市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激发多维度消费动能
(十三)打造新潮商圈商街。聚力打造“购物天堂”名城,持续推进国际级中山路商圈和城市级太湖新城商圈建设,不断完善各区域级商圈布局。推进社区商圈建设,开展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增设自助售卖机、睦邻小厨、乐业空间等设施节点,在购物中心、百货店引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消费场景,加快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推动优质服务下乡。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家乐、农田咖吧、休闲垂钓、丰收体验、田园烧烤等服务不断完善,提升乡村消费吸引力。持续加强农村道路、信息、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物流快递、冷链运输等服务体系。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配CT等设备,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和药品配备,提供更多医疗服务项目选择。健全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因地制宜建设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养老服务设施。(市农业农村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景区附近地铁站的出站接驳能力,优化完善灵山、拈花湾、鼋头渚等景点的定制公交行驶线路和运行频次,面向交通不便的景点按需开设定制公交。利用好现有场馆并实施微改造,提升演唱会、音乐节的承接能力。支持建筑年代较早的商场进行外立面翻新再造及景观风格重塑,提升内部硬件设施。全面推进城市道路、建筑物、公共场所、交通设施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改造,打造无障碍智能体系。(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旅游局、市商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做强服务消费品牌。擦亮“太湖购物节”城市消费品牌,加强造势能力,持续发挥政策举措和促消费活动叠加效应,加大各类媒体对大型促消费活动的宣传力度。加强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建设,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完善服务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调配合,扩大外地市场,鼓励本土消费品牌“走出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持续开展品牌推介和宣传推广,孵化培育更多“锡”字号农产品品牌。(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委宣传部,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探索优势领域开放。鼓励城区和县级市核心区积极引育国际消费街区、国际品牌首店,加大教育、文化、医疗、健康等领域外资项目招引力度。鼓励外资设立演出经纪机构,引进境外文艺表演,支持外资旅行社从事入境旅游业务,优化国际学校和外资医院布局,丰富教育消费和健康消费选择。持续加密国际航班,用足用好过境免签政策,提升城市支付便利化水平。利用好进博会、服贸会等国家级展会平台,吸引更多国际知名企业投资、更多服务业态落地。(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广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优化促消费发展环境
(十八)加大财税金融支持。适应各类服务消费不断融合、迭代更新的发展趋势,市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并推出各领域支持举措,不断加大对各类服务消费的支持力度。持续办好“太湖购物节”四季消费主题活动,开展消费券常态化发放,加大商贸、文旅、体育、交通等成熟领域消费券、优惠券发放力度,试点探索养老、健康、家政等领域发放消费券、优惠券促进消费办法。发挥数字人民币的消费优势,采取政府指导、商家升级活动等模式,提升数字人民币的结算便利度。引导旅游和保险业务市场主体对老年旅游产品以健康状况取代年龄约束。(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委金融办,人民银行无锡市分行、无锡金融监管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夯实人才供给能力。持续完善各院校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订单式”培育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服务业紧缺人才。紧盯市场需求,重点培养酒店高级经理人、本土厨师、本土音乐人等专业人才,完善服务业人才职称评审、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做好细分领域人才传承。完善服务业重点领域“高精尖缺”人才目录和认定标准,将其纳入“太湖人才计划”支持范围。做好服务业新职业和职业标准开发工作,开展生活服务招聘季活动,扩大人才供给。(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完善“12315”平台投诉举报工作制度,创新投诉举报处理模式,围绕安全、质量、价格、服务、维权五大方面聚力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建立厂商一体化无理由退货机制,将无理由退货由流通领域推广到生产领域,增加实施的便利性。建立食品、医药等重要产品和跨境电商零售等领域追溯体系,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整治力度。强化跨部门联合监管,严厉打击虚假营销、售后服务不完善、用户数据泄露、恶意索赔。加强消费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开展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实行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度。完善使用空地支持促消费活动的协调机制,优化消费活动举办、场所外立面亮化等报批流程,助力广场经济发展。(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发展改革委,无锡海关、江阴海关、宜兴海关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完善消费数据监测。加强服务消费数据收集,增强对服务消费的趋势性、前瞻性、协调性分析和预判。拓展监测数据来源,加大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研究机构合作力度,实现服务消费数据深度应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根据分析预判,为具体服务业领域提供合理的工作建议。(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地区和市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政策协同、工作联动,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国家、省、市服务消费各项工作部署要求落地见效。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积极创新探索有效做法,不断挖掘消费新的增长点。本实施意见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5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来源: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