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6 18:32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无锡产业基础雄厚,经济发展活跃。当下,产业强市的“进击”路线非常明确:让科技创新“关键增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北京高校院所众多、龙头强企云集、科技人才荟萃,是全国科创“富矿”之一。多年来,无锡把集聚高端资源要素作为创新重要路径,深入拓展与北京创新合作的“朋友圈”,“科创+产业”之路越走越宽。
链接未来 市校合作提速升级
走出去,扩大市校“朋友圈”
无锡将高能级的新型研发机构
作为主要抓手
深入链接北京的
“最强大脑”和高端资源
在11月22日举行的2023无锡锡山大院大所合作发展大会开幕式上,“锡山-清华大学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基金”暨“清锡未来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市校合作不断“升温”。
一座城与一所高校的故事,很早就已开始。2012年,双方共建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11年间,顶尖高校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与无锡地方强势产业发生着强烈的“化学效应”,科技成果产业化按下“加速键”。据统计,研究院成立以来,累计建设研究中心30余个,申请专利超200件,孵化高科技企业130多家。
今年,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签约落地滨湖区、宽视场巡天望远镜项目精密光电研发中心落地江阴市,清华大学与无锡市还在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建设、清华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行健书院)、科技战略决策咨询智库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持续激发市校协同创新“新势能”。
瞄准未来,全速奋进。2021年,我市开启新一轮市校合作,与12家高校未来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蹄疾步稳推动合作事项,成为全国首个与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全面合作的城市。
● 高新区与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长三角未来健康研究院,在精准医学、医疗器械、智慧医学等生命健康领域打造国际顶尖科学及工程化研发平台;
● 梁溪区人民政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和无锡市科学技术局筹建“北航未来技术学院实习实训梁溪基地”,围绕信息技术、无人机等方向,开展技术研究、项目招引、人才引育及创新成果转化;
● 滨湖区与清华大学签订未来技术合作协议,设立“未来科技太湖奖学金”,启动无锡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师生来锡开展实习实践与创新创业活动。
链接未来的道路上,无锡与北京高校不断开拓科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共同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培育更多未来人才。
市科技局相关人士表示:“北京拥有全国最丰富的高校资源,通过主动布局,与高校缔结全面合作关系,在产业技术紧缺领域实现新型研发机构的全覆盖,将有效弥补无锡高校院所资源不足的短板。”
合作创新 资源要素双向开放
研发孵化在外、产业化在无锡
近年来
一条有关“北京-无锡合作创新基地”的
科创发展新路径愈发清晰明确
一奇资本是一家战略投资机构,在智慧城市科技领域有着丰富的投资经验,这与高新区打造“6+2+X”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数字经济的需求精准契合。2021年7月,高新区授牌一奇资本“无锡高新区(北京)创新中心”,借助一奇资本自身的生态圈优势,以北京为“前哨站”,助力高新区招引更多优质项目和人才落户。
通过“资本+孵化”靶向招商,目前创新中心吸引了20余个项目入驻高新区,投资额超40亿元,其中包括安捷物联长三角总部、软通开源鸿蒙科技总部、软通开源鸿蒙人才创新中心等高成长性项目。同时,通过“资本+资本”形成集聚效应,愉悦资本、软银资本、美团龙珠基金等携手落地高新区,基金注册规模约达30亿。
“无锡是世界物联网之都,具有产业先发优势,高新区也给我们提供了周到细致、贴心暖心的营商环境。”软通动力集团董事长刘天文称,“我们希望在无锡做深做广技术和服务能力,为无锡物联网2.0时代加速发展增添动能。”
江阴(北京)创新中心位于北京海淀区清华同方科技大厦内,每天,一支10人左右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时刻保持高洞察力和高敏锐度,为江阴科技创新需求和清华成果“牵线搭桥”。
运营一年多来,创新中心累计向江阴企业定向推送清华技术820余项,近40家企业与清华团队达成了产学研合作,17个清华大学优质硬科技项目落地江阴,产学研合作正加速驶向“快车道”。“在业务实践中,我们发现“带土移植”、“基金助力”、“院系成建制合作”三大模式未来将发挥巨大潜力,有望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校地和校企合作模式。”相关负责人透露。
借梯登高、筑巢引凤。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了7个“北京-无锡合作创新基地”,技术、资金、市场、人才,不同区域间产业要素通过一个个合作创新基地实现快速重组,推动硬核科技力转化成新质生产力。
校企合作 科技成果加速落地
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
校企产学研用合作
是企业整合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最重要、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说到校企合作,银邦金属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院长周德敬感触颇深,“企业有创新需求,但没有高能级的科研人才团队支撑,找知名高校合作是最快的路子。”
2010年,企业与当时正在北京工业大学任教,现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聂祚仁教授就“大卷径高精度层压嵌入式铝钢复合带材的研究及产业化”这一省级成果转化项目开展联合攻关。顶尖团队碰撞优质项目,十余年来,校企合作逐步走向深入,双方共承担了三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个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一个国家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目前,双方团队正全力攻克2022年度立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专项——“抗辐射、耐腐蚀的金属结构复合材料研制及应用”项目。项目完成后,可满足我国深空探测卫星对轻质、高效的新型屏蔽材料的迫切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借高校院所之力促进成果落地、挖掘优质项目,江苏省无线电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和航天二院23所(气象事业部)将双方的全部气象业务全部注入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拓展天基、海基气象探测领域,近几年承担、完成省部级以上研发项目30多项,到2022年底拥有有效专利109件。
“高校有所能,企业有所需。多年来,一流学者和一线问题无缝对接,不仅有利于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有利于高校以企业日益更新的技术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研发实力和创新意识。校企双方通过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合作共赢。”市科技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相关人士说道。
近年来,无锡坚持不懈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全力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和八大科技新城加快建设,创新谋划设立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连续十年位居江苏省第一,拥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太湖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全市雏鹰、瞪羚、准独角兽入库培育企业分别达到5117家、2895家、262家,创新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和鲜明特色。
去年9月,2022无锡(北京)科技合作洽谈会在京举行。活动现场,74个战略合作以及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签约,项目总金额达202.34亿元。
来源: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