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公报

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市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31日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文号 锡政发〔2023〕14号
制发机关  无锡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3-04-28 17:11:04
文件状态 执行中

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

(无锡市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的通知

锡政发〔202314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市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无锡市人民政府

2023428

  

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市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物联网是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同时也衍生出带动作用重大、增长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和加速突破,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世界主要国家纷纷以物联网为突破口,加大投入、强化举措,打造竞争新优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卫星导航、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把物联网列为重点发展的七大数字经济产业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专门强调要加快发展物联网。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无锡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必须担使命、扛重责、冲在前,在加快壮大物联网产业集群、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作出新贡献、体现新担当。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工信部联科〔2021130号)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快物联网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无锡物联网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实成效、锻造更强优势,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提升,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产业基础

2009年获批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以来,无锡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接续奋斗、久久为功,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模式创新、领域应用倒逼技术进步、生态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独特发展路径,为我国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供了无锡样本。与此同时,物联网在无锡由虚向实、从小到大,已经成为无锡的产业地标和城市名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产业规模全国领先。2022年全市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4011亿元,同比增长16.2%,产业规模占江苏全省比重近50%,位居全国前列。逐步形成以高新区(新吴区)为核心、滨湖区和梁溪区为重点,专业园区和特色小镇为一体的一核两翼多元空间格局。

产业链条持续完善。基本形成覆盖信息感知、传输组网、计算存储、应用处理的完整链条,其中上、中、下游环节占比分别为50.6%12.7%36.7%,以智能传感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一感两网为特色细分赛道的产业布局加速构建。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培育成绩突出,集聚各领域企业超3000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33家、江苏省级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6家。

产业集群态势明显。协同创新体系持续完善,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合作共建13个技术创新基地、4个联合实验室、9个协同创新平台,成立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形成“1家促进组织+10家专业协会+12家行业联盟的协同服务网络。品牌优势不断增强,培育了一批以远景能源、朗新科技、中科微至、航天大为等为代表的产业梯队,2021年无锡物联网产业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汇聚创新载体近200家,平均研发投入强度7.36%,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打造国家环境保护物联网技术研究应用(无锡)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20余个。2019年以来,物联网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项14项,年均授权发明专利2000多件,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研制生产、异构感知融合、物联网终端安全防护等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牵头或参与制订各类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近百项,其中有物联网宪法之称的体系架构标准对引领全球标准生态意义重大。

赋能应用有序拓展。物联网技术应用覆盖全市交通、环保、医疗、安全等300余个细分行业。承担车联网(C—V2X)城市级示范应用等国家级重大应用示范项目23个,获批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国家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物联网方向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累计获得国家级试点示范称号25个。国际化服务持续拓展,成为唯一入选“IEEE智慧城市试点计划的亚洲城市,本地企业承建的物联网工程项目遍及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800多座城市。

发展环境大幅提升。持续完善物联网产业落地化、操作性政策体系,出台相关文件20余种,推出太湖人才计划等系列人才政策。2016年起连续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物博会已成为业界风向标。率先实现窄带物联网全域覆盖和IPv6规模部署,截至2022年底,累计开通5G基站20038个,入选首批千兆城市,5G覆盖密度和网络质量全省领先。产业基金+银行信贷+保险服务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逐步确立,物联网领域基金规模超600亿元,总量全国领先。

同时要看到,无锡物联网集群聚而难凝、大而不强、快而不优,还存在领军型企业偏小、引领级应用较少、市民体验感不足等突出问题,亟需聚焦发展重点,优化资源配置,补齐短板弱项,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

二、总体思路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充分发挥无锡物联网产业领航优势和品牌优势,以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高水平创新为动力,实施九大行动,加快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培育壮大优质市场主体,深化重点领域融合应用,优化支撑体系布局,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速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主阵地、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应用解决方案输出地。

(二)发展目标

2025年,无锡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国际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突破一批全球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平台型、链主型领军企业,形成一批市场价值广阔的行业应用。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企业总数超过4000家,国家级试点示范不少于25个,牵头及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超过140项。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积极争取物联网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工程项目、重点科研院所等在无锡布局,强化本地国字号”“全球化产业集群创新支撑能力。对标国家级创新中心创建要求,围绕先进感知、车联网、工业互联网领域精准发力,引进一批顶尖科技人才和领军科技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建立健全具有无锡特色的物联网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业态模式等方面创新引领,打造信息传输、行业应用等全国示范标杆,巩固提升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先发优势。健全涵盖创新载体、投融资、展会、联盟、智库等多元化的综合赋能体系,优化系统、开放、协同服务网络。引导、支持各类主体加快构建开源开放生态体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创新网络。〔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二)着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依托集成电路和高端制造叠加优势,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系统布局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产业,推动多源、海量数据接入的智能感知技术突破,提升全产业链供给能力。做强做优做大5G、窄带物联网(NB-IoT)、超宽带(UWB)、传输芯片、元器件、终端等优势领域,强化智能传感器产业与5G/6G、人工智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融合创新,加大跨行业、跨地域示范场景应用及规模化推广,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名品、名企和名园。以补链强链造链为重点,持续做好产业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继续为全国乃至全球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输出无锡经验。〔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三)培育壮大优质市场主体

面向物联网产业链各环节,细化企业分类指导,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聚焦行业端(ToB)、消费端(ToC)共性及个性化需求,分层次、分阶段精准实施物联网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强化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龙头企业引培力度,实施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和准独角兽等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发挥生态主导型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资源共享、做强供需对接、提升要素保障,建立健全以大带小、以小托大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引导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全球分工,逐步提升企业生态主导权和规则话语权。跟踪研究全球知名龙头、创新型中小企业及团队,强化重大工程项目合作,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四)持续优化产业生态体系

加大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面感知、泛在连接、安全可信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和标准化能力,掌握全球标准生态制高点。持续优化物联网应用示范、产业培育、技术创新、智库支撑、投资融资、公共服务、展示展览及合作交流等平台体系,释放平台经济的创新带动作用。立足智能传感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资源禀赋,强化体制机制改革,支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不断深化产业+金融协同,加快推进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物联网小镇和特色产业园等建设,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打造辐射广泛、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生态圈。〔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无锡通管办,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五)稳步提高现代化治理水平

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作用,强化与研究院、研究会、国家高端智库等行业组织协同发展,持续优化体制机制,加强团队建设,创新发展模式,提升集群治理现代化水平。完善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统计监测和决策分析体系,提升集群治理的精准性、协调性和有效性。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相结合的协同促进机制,培育多元治理的新生态。建立健全包容审慎监管机制,激发前沿技术创新活力。构建主动、协同和高效的安全防护体系,提升产业安全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四、具体行动

(一)基础设施升级行动

深化千兆城市建设,持续推动5G、千兆光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强化6GIPv6Wi-Fi7、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部署。积极落实东数西算战略,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合理梯次布局,发挥数据中心、超算中心优势,优化智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部署,促进数字长三角智算协同、数据共享。强化物联网深度赋能,加快推进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融合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聚焦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深度融合创新,建立完善AIoT智能物联基础设施。加大物联网基础设施运维管理,建立全生命周期监管系统,开展实时预警、诊断和处理。〔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大数据管理局、无锡通管办,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中国移动无锡分公司、中国联通无锡市分公司、中国铁塔无锡市分公司〕

  

专栏1 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先进泛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加快构建以5G和光纤宽带双千兆为主导的网络基础设施体系,持续巩固NB-IoT、长期演进技术类别1LTE-Cat1)和5G等物联网覆盖优势,打造立体式全覆盖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推进IPv6规模部署,深入实施行业“IPv6+物联网试点示范工程,实现室内外高速网络全覆盖、行业应用网络需求全承载。纵深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面向公共服务、信息消费等重点领域,协同部署长三角城市群物联网传感节点和城域物联网专网。

融合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将车联网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和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依托车联网运营平台公司,分级分类加快布局建设车联网基础设施,在重点地区、重点路段适度加快部署融合感知、5G基站型路侧单元、雷达、智能标牌、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机及控制系统、边缘计算等先导性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域的北斗高精度融合定位网络和规模化的5G切片专网,建设高可靠、低时延的公专融合车联网通信网络,支持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综合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聚焦制造企业智改数转,全面推进工业企业对工业现场哑设备网联化改造,鼓励企业运用新型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外网。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

智能物联基础设施。强化智能物联基础设施配套和升级,加快AIoT终端和模组应用,全面提升智能物联能力。加快人工智能(AI)服务器、存储等基础部署,强化智能连接与控制、智能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支撑能力。构建绿色高效的算力基础设施,以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为依托,重点推动超算互联网工程建设,加快雪浪算力中心、马山算力岛等项目建设,支持无锡工业大数据中心运营。依托太湖量子智算中心,加强与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阿里云华东智能算力中心、南京智算中心的数据和资源共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协同融合的智算网络。推进存算一体的边缘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中心、云计算和网络协同发展。

 

(二)关键技术突破行动

加大MEMS、嵌入式操作系统等物联网先进基础技术研发,突破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关键应用技术瓶颈,前瞻布局AIoT、无源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探索部省联动揭榜挂帅等新机制,以引航计划物联网专项课题为抓手,加强重点项目攻关,支持促进组织、行业协会等搭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平台,加速科技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的双向迭代。依托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中船702所、中电58所等本地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创新网络,打造重点实验室研发矩阵、示范性新型研发机构、物联网技术应用创新联合体。〔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专栏2 物联网关键技术创新工程

加大先进基础技术攻关。鼓励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科芯等在锡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积极承接和参与物联网相关的国家和省重点科技研发计划。加快实施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支持中国(无锡)物联网研究院实施引航计划物联网专项课题活动,鼓励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无锡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等单位开展MEMS与集成电路工艺兼容性、多传感器集成融合、计算机辅助(CAX)、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时间敏感网络(TSN)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引导产业链中游企业加快物联网中间件、数据共享等方面技术突破,推进不同物联网网络架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支撑物联网核心场景应用。

加快关键应用技术突破。依托威孚高科、信捷电气等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嵌入式系统软件、高精度定位、毫米波高精度3D图像传感、低功耗传感网节点、车规级芯片、机器智能交互终端等行业应用关键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优势,推进超级计算、大数据分析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与物联网融合应用技术创新。鼓励中船重工奥兰托、海澜智云等加强5G大连接物联网和中速低延时物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推进5G工业模组和新型工控网关等行业应用进程。

推动前沿技术探索创新。重点推进智能物联技术研发,着力开展智能感知、智能网络、智能平台等重大前沿技术攻

  关。支持江阴航天卫星物联网研究院等机构,前瞻布局开展卫星互联网、无源物联网技术创新及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德科立、亨鑫科技等企业攻关无源光网络、智能超表面无线通信、低功耗计算和低功耗通信等前沿信息通信技术,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市区块链高等研究中心、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无锡量子感知研究所探索开展数字孪生、人机交互、量子通信、区块链、硅基光电等新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创新应用。

 

(三)产业链供给提升行动

深入开展全市、全省、全国产业链供应链梳理,编制物联网产业关键核心软硬件产品目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竞争力。大力实施物联网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产业链环节,打通上下游配套协作的堵点卡点,形成功能清晰、主次分明、自主可控、优势互补的内部生态,通过强链、延链、补链、造链,推动产业链整合和产业要素集聚。打造基于物联网的系统解决方案,以系统平台建设推动形成规模化的平台经济。〔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专栏3 物联网产业链锻造工程

智能传感器。依托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国家芯火双创基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联合上海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等资源,推动智能传感器封装测试生产线建设,加快先进感知中心MEMS研发中试平台建设。支持华景传感、龙微科技、北微传感等重点企业发展视觉识别、光学检测、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城市安全、气象环保等工业级传感器和消费类智能传感器。支持微视传感、迈德威视、威孚高科、无锡航征等重点企业发展气体传感器、超声传感器、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等新型传感器器件。加快智能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三维集成智能传感器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推动多传感器集成与传感器多功能集成,加快MEMS传感器、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传感器产品集聚发展。

物联网芯片。感知领域,重点支持华润上华、中微爱芯、北微传感等企业开发超高频和微波射频标签、MEMS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工业3D视觉传感器、高性能图像传感器、高精度超声传感器、高精度倾角传感器等优势传感芯片产业化。

   传输领域,重点支持卓胜微、好达电子、德科立、享鑫科技等企业发展射频滤波器、射频功率放大器、射频低噪声放大器、高速相干光模块、高速连接器、5G模组、融合通信模组、智能车机模组、NB-IoTLTE-Cat1、低功耗蓝牙、远距离无线电(LoRa)、UWB、增强型机器类型通信(eMTC)等通信芯片及器件模组。处理领域,依托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电科申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太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强化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芯片器件,以及高速输入输出设备(I/O)芯片、应用加速芯片、AIoT芯片等产品供给。

智能终端。工业类智能终端领域,支持信捷电气、九众九机器人、先导智能等头部企业推动工业级手持终端、智能机器人、通用/专用智能制造装备提档升级,鼓励车联天下、斯润天朗、天安智联等优势企业深耕智能驾舱、车路协同终端产品,依托中船702所加强无人艇研发及产业化,通过引进中国电信集团无人科技公司,提升无人机及其他无人设备研发生产和运营水平。消费类智能终端领域,支持融入生活场景的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开发、应用和布局,依托小度科技、睿米信息、闪耀现实等企业积极发展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特定行业应用类智能终端领域,支持盈达聚力、智联天地、航天大为、智驰华芯、航征科技、中科西北星等优势企业重点生产面向城市管理、物流运输、交通管理、水务监测、健康养老等领域的各类智能终端产品。

物联网平台软件。大力发展基础软件,推动物联网操作系统、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通用型云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混合事务分析处理数据库、共享内存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及配套工具集产品研发。依托开源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基于鸿蒙和欧拉创新生态,以及申威CPU芯片、华云云基座、意源密码产品等现有基础软件优势,推进国产软硬件协同创新。前瞻布局平台软件,鼓励并支持朗新科技、中电金信、航天大为、蓝深远望、曼荼罗等企业加快培育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元宇宙等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技术和产品,支持小程序、快应用等新型轻量化平台发展。围绕自校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模式识别、低功耗传输、边缘计算等关键领域,突破一批物联网行业应用算法、通用算法、算法模块等。重点突破工业软件/APP,加快发展基于申威处理器的国家自主可控软件产品,重点支持建设雪浪工业软件研究院、华科大无锡研究院等工业软件平台,加大嵌入式软件系统和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广;鼓励中船奥蓝托、埃姆维、信捷电气、华进半导体等企业提升研发设计类、生产制造类工业软件的研发与应用水平。

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支持雪浪数制、瀚云科技、红豆工业互联网等综合型、特色型和专业型物联网平台建设,汇聚行业资源、微服务组件、工业APP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加快推动共享研发设计、共享制造、供应链服务、智慧能源管理、集成后服务等平台场景生态解决方案建设。分行业、分环节培育形成设备监测预警、精益生产、供应链协同、平台服务等软硬一体、云边协同的系统解决方案,打造轻量化、易维护、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资源池,提升面向智慧城市、智改数转绿提、智慧交通、数字生活、智慧社区、医疗健康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

 

(四)融合应用推广行动

依托国家及省内重大战略工程项目及活动赛事等,推动物联网技术和场景的跨领域、融合性、创新性迭代升级,进一步加快物联网试点示范进程。持续深化物联网赋能实体经济,加快推动物联网在治理、制造、交通、物流、能源、医疗、建筑等重点行业的示范性、规模化应用,打造一批物联网融合应用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健全物联网应用供需对接机制,鼓励建立跨区域、多元化物联网场景创新共同体,在商业模式、项目采购、资金合作等方面探索市场化场景合作和推广新机制。〔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数据管理局、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市政园林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市交通集团、市产业集团,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专栏4 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广工程

打造政府治理应用场景。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海绵城市等重大项目为牵引,针对燃气安全事故、暴雨内涝、桥梁倒塌等城市安全威胁,由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等牵头开展城市生命安全工程综合监管+智慧监测平台场景建设,提升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精准管理、动态感知能力。依托无锡市锡心医养社区居家服务,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现代医疗管理服务结合,支持中科西北星、江苏瑞孚特等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可穿戴设备远程健康管理、老人看护等场景示范,推动健康大数据创新应用和服务扩展。结合世界物联网博览会、马拉松等重大活动及赛事,实现物联网场景跨领域融合、跨部门协同,拓展物联网技术和产品应用。

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持续强化工业互联网软硬件设备开发、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建设、场景应用等关键环节,支持新吴区、滨湖区、经开区、梁溪区重点突破晶圆制造、智能传感器、CPU/数字信号处理(DSP/GPU等高端通用芯片、智能网关、智能机床、工业机器人等硬件设备及软件的研发设计。支持瀚云HanClouds、雪浪云工业互联网、红豆工业互联网等一批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重点企业加快发展互联互通体系和标识解析体系,构建和丰富工业互联网平台算法库,打造综合型、特色型和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平台+质量管控、平台+设备运维、平台+供应链协同等集成创新。支持物联网设备在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柔性生产制造、现场辅助装配、机器视觉质检、设备故障诊断、厂区智能物流、无人智能巡检、生产现场监测等场景应用,拓展“5G+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深度和广度,提升工业互联网场景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推进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面向高耗能、高排放领域,聚焦绿色集约生产、能源动态配置、能耗和排放管控等应用场景,基于工业APP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运营服务等环节的能源数据链条,监测能耗数据,提升能源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推动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依托雪浪云国家工业互联网等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千企上云,培育一批行业应用示范项目,加快工业互联网在千行百业落地应用。

打造车联网应用场景。围绕车联网实时交通信息服务、区域交通优化服务、重点车辆服务与管控、自动驾驶接驳服务、自动驾驶物流应用、自动驾驶末端配送服务、城市精细化治理服务、智能网联全方位测试服务、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应用、车联网数据应用服务十大典型场景,深化物联网技术协同及创新,打造一批可对话”“可感知的商业化应用服务模式。支持滨湖区发挥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江南大学等优势,挖掘车联网+旅游/园区资源,进一步丰富应用场景,促进商业模式成熟。支持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新吴区率先开展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智能车辆控制等融合应用场景试点示范,前沿探索车载呼叫、车载导航等车载信息服务物联网赋能路径。发挥新吴区与惠山区龙头、外资等企业带动效应,提升供应链自动驾驶物流的应用及商业化水平。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经开区车联网领域的融合应用,提升自动驾驶算法、感知算法、解决方案等创新能力,加快车联网应用服务提质升级。

打造现代流通体系应用场景。充分发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依托机场、高铁、港口、公路等交通枢纽,聚力培育航空货运、商务商贸、高端服务、先进制造、航运物流等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华东地区重要物流与供应链枢纽、长三角枢纽经济创新高地。聚焦拓展提升民生服务,支持物联网智能化设施沿货运专线优先布设,完善货运通道网络,构建新型物流运作体系。支持中科微至、亿翔云鸟等企业积极发展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口岸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等新业态,建设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优化与公安、海关、市场监督等部门信息资源交换机制,推动货运车联网与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产品监管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发挥基金丛林对资本的撬动作用,打造物联网金融科技集群,鼓励开展金融科技的监管沙盒试点创新。

打造智慧能源应用场景。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依托朗新科技、双良节能等龙头企业,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部署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管理系统、智能变电站、智能计量管理系统、智能小区/园区、智能家居、智能营业厅、分布式能源与储能管理等典型智能化解决方案与应用场景,实现全景数据展示、用能策略计划制定、能效统计与分析、能源系统故障诊断及定位、能源系统设备信息维护、能效预测与多能调配等功能。结合5G等通信设施,鼓励华润等企业搭建能源数据互通平台,提高电网、燃气网、热力网柔性互联和联合调控能力。

打造智慧环保应用场景。依托宜兴、新吴、江阴、锡山等地区环保和节能装备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推动大气多污染物协同处理、水污染在线监测仪器、节能智慧控制系统等智慧环保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深化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系,构建精准完善的大气和水环境防控体系,全面提升空气和水环境质量预警预报水平和精准溯源水平。支持江苏蓝创智能、中科光电等打造新一代智慧环保监测平台和整体解决方案,推进重点污染源企业在线监控、用电监控、工况监控、视频监控全联全控。

 

(五)产业主体培育行动

强化企业发展主体地位,在重点细分领域精心布局,内培外引两手并重,全力做大做强一批平台型企业。聚焦市场潜力大的ToBToC共性需求,通过新业务板块培育、剥离,打造一批创新型企业。围绕物联网应用个性化需求,加大碎片化、定制化技术、场景、服务及业态创新,加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科技型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通过梯度带动、项目促动、合作推动,不断弥补企业创新短板,逐步形成微成长、小升规、高壮大的企业培育及发展机制。构建物联网产业大脑,支持数据产品、资源整合及共享,建立健全大中小企业深度协同、融通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专栏5 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引育平台型、链主型企业。围绕物联网重点领域产业链图谱及招商指导目录开展招商活动,聚焦规模优势明显、产业链整合能力突出的终端产品和整机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平台型企业地区总部、生产基地、重大项目等。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知名度、资源整合能力、企业影响力较强的平台型链主企业。鼓励朗新科技、海澜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依托市场交易平台和销售渠道网络建立产业大脑,向云化、平台化、服务化转型,推进关键工序、工艺及质量管控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开展智能工厂建设。开展物联网平台型企业认定,引导和支持瀚云HanClouds工业互联网平台和雪浪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有较好用户基础的企业加大平台推广、提升平台流量,形成规模优势。

引导中小企业发展。聚焦物联网传感器芯片、关键技术、系统集成、智能装备等领域,建立健全无锡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加大产业对接、政策支持、挂钩联系等服务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尽快进入成长期,融入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聚焦物联网应用碎片化、个性化场景,培育中小型企业,引导专注细分市场的天奇自动化、神宇通信、吉姆西半导体等中小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深化产业集群新智造试点,梯次培育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智能工厂未来工厂,加快实现硬件企业自身智能化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推进重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

培育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励引导平台型、链主型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高端并购、资源整合,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系统解决方案输出能力的垂直型物联网头部企业。面向交通服务、绿色低碳、智改数转等重点领域需求,聚焦新技术应用、特定场景优化、生产效率整体提升,支持航天大为、英臻科技、信捷电气等企业升级成能够提供

  深度应用场景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励有实力的传统龙头企业剥离物联网服务形成独立法人,向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引导有潜力的传统龙头企业向物联网相关业务延伸,重点挖掘潜在头部、共性需求场景应用。鼓励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与智能产品供应商开展联合研发、配套协作。

提升融通发展水平。依托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协会等组织通过生态圈构建、基地培育、内部孵化、赋能带动、数据联通等多种方式,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引导华润微、华进半导体等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品牌、设计研发能力、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创新资源,推动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专利布局、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大中小企业加强创新合作。鼓励先导智能、远景能源等大企业打造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支持配套中小企业提升工艺流程、质量管理、产品可靠性、人才培养等水平。完善物联网产业重点企业数据库,制定全球物联网重点招商企业库,利用企业协作配套大数据平台,实现企业供需信息发布、智能匹配推送、产业链公共信息共享,引导集群内外大中小企业上下游精准对接、资源要素集聚。按产业链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大企业配套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和样机研发,助力融入大企业产业链。培育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平台、基地,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制造业双创平台设立促进融通发展的服务产品和项目。引导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基金、无锡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加大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组合式联动投资,强化产业链整体融资的支持力度。

 

(六)要素集聚促进行动

增强产业人才汇聚。依托太湖人才计划等人才专项政策,重点引进培育一批能够发挥塔尖效应、行业急需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等,大力引进青年成长型人才,建成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循环。建立校企柔性就业机制,出台人才专项政策,鼓励高校与企业人才双向兼职。整合物联网企业共性技术人才需求和工程应用案例素材,联合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等机构制定职业技能认证标准,聚焦学科交叉领域能力建设,培养出一批素质高、工程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师。开展集群企业高管、数字化转型、物联网应用技术等物联网发展方面高端培训,夯实物联网集群人才基础。〔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依托无锡物联网基金丛林,进一步强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集成电路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衔接,发挥现有产业基金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探索建立市场化产学研转化基金,加大耐心资本的长期投入,助力产业集群发展。构建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体系,鼓励产业天使基金、创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投资基金集聚发展,提升物联网企业融资渠道通畅性和融资效率。鼓励金融企业发展定制化的金融产品,精准对接物联网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支持无锡农商行等金融机构探索担保、保费补贴、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多种手段,加大对物联网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持续优化产业+金融体系布局,提升企业全周期、产业全链条金融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加强数据资源流通利用。建立产业集群数据可信流通体系,加强与无锡城市大数据中心、工业大数据中心对接,推动工业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物联网知识智慧共享平台、物联网集群综合服务平台的业务和数据互联互通,促进集群内数据资源的合规高效流通使用,推动数据要素供给调整优化,提高数据要素供给数量和质量。强化区块链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加快推进物联网领域数据资产确权,制定开放数据重点领域负面清单制度,争创国家和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推动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数据利用效能,培育物联网数据服务机构集聚生态,推动物联网数据产品化服务化。强化物联网数据资源统筹管理,完善物联网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管理规范,加大与智慧城市、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政策、规划的协同。〔责任单位: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委网信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七)支撑体系强化行动

加强标准引领与专利布局,完善产业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及储备机制,推动建立国内、国际产业标准化组织或联盟,积极参与产业标准化工作。提升产业安全保障能力,集中突破一批安全技术,打造一批安全产品、建设一批安全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物联网安全产业。完善产业检测认证体系,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增效,实现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更高水平协同发展,打造物联网产业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支持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探索集群发展工作机制创新,开展新业务、新模式、新机制试点示范,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数据链、资金链、人才链在集群内有机融合,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现代化支撑体系。〔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专栏6 物联网集群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物联网标准与知识产权。支持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等研究组建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开展重点方向产业链专利布局分析,建立无锡物联网产业专利池,健全专利评价机制,优化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及应对体系。依托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瞄准通信、安全、标识、平台等共性技术和车联网、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等重点应用领域,主导或参与制定一批国际、国家、地方、行业以及团体标准。建设无锡物联网标准测试认证综合服务平台,推出太湖物联网标准认证体系,探索建立物联网标准认证和标识制度,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物联网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物联网安全产业。加快物联网数字证书和商用密码技术产品推广,建设面向物联网密码应用的检测平台。鼓励航天江南、意源科技等企业在物联网安全领域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合作,面向云计算、大数据、量子科技等新兴领域,推动密码、可信计算、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等技术和产品创新。积极推进新吴信创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推动山水城积极创建国家级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区,进一步推进物联网场景下的网络安全应用,拓展智慧城市安全、应用安全、密码安全等场景,打造物联网安全产业应用示范基地。

物联网安全防护体系。构建物联网信息安全预警和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物联网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搭建物联网在线安全监测与预警应急平台、数据备份平台等,提升物联网安全态势感知水平。重点做好对公共基础设施、重要领域生产现场环境的监测和预警,加强人员、设备、数据信息的安全保障。健全物联网安全性能检测认证体系,依托物联网

系统安全测评公共服务平台等,加强对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和涉及公共安全领域物联网应用产品的可靠性认证、信息安全认证。支持无锡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等物联网安全企业与物联网研发、应用企业合作,发展第三方安全监测评估和加固保障服务。

物联网检测认证。依托无锡市检验检测认证研究院、国家物联网感知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省物联网传感器性能检测与评价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省传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泰尔实验室科技(无锡)有限公司等高能级平台资源,提升产业检测认证服务水平。推动智能传感器封装测试生产线建设,完善传感芯片、操作系统、通信协议、物联网应用等全产业链检测和认证服务。

物联网集群促进组织。进一步发挥无锡市物联网创新发展研究会粘合剂作用,推动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工作与各政府部门、联盟协会的衔接,进一步凝聚合力,增强组织统筹协调能力。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在促进集群沟通交流、政企对接、协同创新、开放融合等方面的枢纽作用,鼓励开展集群治理模式的创新,着力打造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载体,推动形成区域知识网络和创新生态系统。依托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作为物联网产业链支撑和智库效用,高质量推进产业链专班开展产业集群培育工作。引导促进组织强化团队建设,创新业务模式,探索柔性引才方式,激发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力争为全国集群促进组织发展提供无锡经验

 

(八)区域布局优化行动

坚持特色发展、协同联动、产城融合理念,持续优化以新吴区为核心,滨湖区和梁溪区为重点,锡山区、无锡经开区等地区特色发展的一核两翼多元产业发展布局。基于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贯彻优质资源集聚和开放协同创新,分领域、分步骤建设一批物联网专业园区、特色小镇和创新合作基地等产业载体。提升产业载体公共服务配套能力,培育一批专业化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检测认证平台及产业供需对接平台等。建立健全不同园区、小镇、基地等产城融合推进机制,形成多元载体发展合力。〔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专栏7 产业载体建设及升级工程

新吴区。聚焦智能传感、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加强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引培平台型企业、研发机构、检测机构等,加快推动产业基础升级和供给能力提质,全面增强中国物联网国际创新园、慧海湾小镇、无锡(国家)软件园等载体产业集聚和自主创新水平,发挥无锡高新区样板在全市乃至全国的引领作用,助力新型工业化建设。

滨湖区。主攻智能传感、车联网、数字孪生城市方向,加大场景示范和推广力度,促进物联网、车联网与智慧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依托蠡湖未来城、山水城科教产业园等特色载体建设,形成科产城人一体化治理和服务体系,打造物联网新经济、新业态、新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锡山区。聚焦智能交通、自动驾驶、交通大数据挖掘处理等车联网方向,重点推进南山车联网小镇、宛山湖生态科技城建设,全面提升车联网基础设施、平台服务、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水平,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融合,打造行业知名影响力、创新密集型车联网产业示范聚集区,支撑无锡车联网产业集群发展。

惠山区。聚焦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方向,提升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能力,强化公共平台服务能力,优化金融生态,重点推进数字信息产业园、洗砚湖生态科技城等建设,全面提升智能制造的覆盖面和融合度。

无锡经开区。以智能网联汽车和工业互联网为重点方向,围绕智能终端和高端装备、车路协同、智慧能源、工业数字化转型等应用,加强与国家级创新平台、投资机构、创新企业等合作,重点打造雪浪小镇、国家传感园、经开智造园、黄金湾科创园等产业载体,形成物联网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无锡模式

梁溪区。以智能传感、信息安全为主线,重点引培传感器、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存储和信息安全、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链企业,依托梁溪科技城、扬名传感信息园、天安智谷(无锡)工业互联产业基地等特色产业载体,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江阴市。聚焦工业互联网、物联网、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方向,持续强化平台型企业引培,挖掘工业互联网等平台市场潜力、拓展服务空间,重点推进霞客湾科学城、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南理工工业互联网(江阴)创新中心等载体建设。

宜兴市。聚焦智慧环保、通信器件、集成电路及半导体等领域,重点推进陶都科技新城、环保物联网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等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助力无锡高端产业集群延链补链。

 

(九)开放合作拓展行动

打造全球高端对话平台。高水平高规格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建好中国与世界在物联网领域交流合作的会客厅。办好IEEEICCT通信技术国际会议、中国先进感知产业生态大会、中国物联网大会、中国物联网上市公司峰会等会议活动,举办3S杯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等赛事活动,提升物联网品牌影响力。强化全球重点项目遴选及供需对接,吸引国外企业、项目和产业资本落地无锡。密切加强与重点企业、高端智库合作,打造行业趋势发布平台、技术成果展示平台、产业发展投资平台和高端人才集聚平台等。〔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深化区域协同与开源合作。依托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上海大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推动无锡物联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无锡物联网先进制造业集群与生物制造、高端纺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发展。面向不同区域重点产业集群,依托龙头企业搭建虚拟化合作平台,强化产业联动发展。深化与国内开源基金会、代码托管平台和开源社区合作,重点联合华为、深开鸿、鸿湖万联等企业,面向基础设施、关键软件、特定行业等领域需求,部署重大项目,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世界级产业共生平台。加强与上海、合肥、苏州等城市在智算超算中心、智慧城市群等方面的合作,打造供需对接平台,合力构建数字长三角发展新格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不断提升物联网产业对外开放合作发展能级,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合作机制,打造高能级创新国际联盟。支持国内物联网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吸纳各类高端资源,提升国际化发展层次。主动承接海外优质创新资源转移,大力支持国外物联网重点企业、研究机构等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示范工厂、培训中心等,鼓励中外机构合作开展全球物联网重大技术创新研究。〔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协调推进机制

探索部省联动、央地协同新机制,推动完善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规划衔接和工作对接,拓展创新空间、畅通产业循环、创建示范样板,擦亮AIoT产业新名片。加强部门协调和市区联动,强化产业、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并推动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加强与行业组织、专业协会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切实发挥行业专家和智库机构专业作用,开展产业发展的重大方向和政策措施调查研究。(责任单位:市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工作专班)

(二)推动改革试点创新

贯彻实施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加强人工智能等领域地方性立法研究,逐步形成以良法促发展的新格局。将中国(无锡)物联网研究院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物联网智库机构,为物联网集群战略决策、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培育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支撑。加大物联网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提升、集群服务体系打造、人才培育、金融支撑、重大项目支持等专项支持政策创新。〔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司法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三)强化产业监测评估

加强物联网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及配套政策研究,建立健全产业运行监测及评估工作机制,定期发布物联网产业运行情况分析报告。强化对各园区评估工作的指导,鼓励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高端智库等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及时调整前沿技术方向布局,引导物联网产业集群特色化、高端化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统计局、市大数据管理局)

(四)完善工作督导考核

加强对产业重点项目的分类指导、跟踪服务和科学督导,开展特色产业集群的考核评估和动态调整,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鼓励搭建多元合作的物联网成果交流平台,宣传推介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及时总结经验,推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在不同产业集群、不同资源区域间互动。〔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市(县)区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

附件:无锡市物联网产业集群重点公共服务平台

  

无锡市人民政府

2023428

责编:司法局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