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8 15:41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五年来,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不断推动“蓝图规划”变为“现实画卷”。这片土地已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市场容量最大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经济规模稳步提升,年度地区生产总值由2018年的22.12万亿元增至2022年的29.03万亿元。以占全国1/26的面积,1/6的人口,连续五年创造全国约1/4的经济总量,8个地级以上城市入围全国“万亿俱乐部”,占全国1/3。全国“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愈加凸显。
梳理总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五年来的成效与经验,才能明晰未来三省一市同频共振的新方向、新使命、新任务。
6月4日,从安徽省黄山市开往浙江省杭州市的列车从黄山北站驶出。近年来,安徽省黄山市和浙江省杭州市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两地在文旅领域保持紧密合作。 新华社 发(樊成柱 摄)
五年涌现的四方面成效
五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共绘“一幅图”、共下“一盘棋”、共治“一江水”、共建“一张网”、共推“一卡通”……在这片热土上,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不断涌现。
一是以一体化制度构建为主线,引领了高质量发展。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提高治理效能、改善群众生活品质的保障。在不断打破常规的长三角,一切皆有可能。
目前,长三角已形成了以主要领导座谈会、长三角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市长联席会议等构成的完备协商协调机制。
2018年1月挂牌成立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由三省一市抽调人员组建,大大提升了沟通效能;三省一市人大、政协不断强化地方立法协同和民主监督联动,积极开展联合调研;省-地-县三级管理联动机制,即三省一市统一规划部署,地市级重点项目先行,区县狠抓落实成效,运作有序。于2019年11月1日正式揭牌成立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成立近四年来,已形成112项具有开创性的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已面向全国复制推广。
这38项创新成果,主要来自于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跨区域流动、税收征管一体化、公共服务政策和组织机构运行模式8个方面。如,以统筹协调跨省域、多主体的不同立场,引导各方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共同努力的“理事会+执委会”机制,已在京津冀的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以及大湾区的深圳、东莞等城市复制推广落地。
二是跨省域环境系统共治,生态红利得以持续共享。深入践行绿色发展观,五年来,三省一市携手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坚持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果,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优化完善区域大气、水等领域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共享,不断落实区域固废危废联防联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系统思维开展生态环境协同共保,加速联合攻关,提高碳汇能力的同时,治理效能也显著提升。
长三角区域江湖海通达,河网密布,以水为媒,长三角各级各地的生态环保合作已不再鲜见。
五年来,区域内协同推进太湖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共抓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大长江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浙江与安徽先后三轮共同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诞生于太浦河上的联合河湖长制度,已经成为了跨区域水生态治理的重要制度保障,并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
近年来,各项生态环境指标持续向好。2022年,长三角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i-iii类)水体比例达到89.4%,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2022年41个城市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较2018年下降26.2%。
三是协同创新策马扬鞭,飞速前行共筑科创新高地。“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长三角的一项重大使命任务。
目前,长三角聚集23个大科学装置、10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5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别占全国1/3、1/5、1/6、1/7。当好“开路先锋”,就是要发挥一体化的最大优势,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攻关,共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最新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研发投入强度高达3.0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三成,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1.18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2022年三省一市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25273项,技术交易金额1863.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112.5%。
五年来,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张江实验室、合肥实验室、苏州实验室、之江实验室集群发展,G60科创走廊九城联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加快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揭牌,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迈出新步伐,超4万台大型科学仪器实现共建共享,“科技创新券”正在实现通用通兑……长三角的科创已由原先的以技术、人才等要素简单流动为主,向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科技公共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高端人才”全程创新生态转变,推动着从技术合作向知识生产合作的延伸。
四是公共服务加速一体化,便民利民全面提升幸福感。近年来,公共服务的便利共享程度不断提升,释放着长三角强劲吸引力。
长三角一体化首先是基础设施联通。2022年长三角高铁营业总里程超过6700公里,占全国比重接近16%,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间基本实现城际客运高频次1至1.5小时快速通达。世界级的港口群正在加速构建,以上海、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南京、杭州、苏州等16个港口为骨干,其他港口共同发展的港口群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空中交通方面,长三角41个城市里有23座已建成机场,还有9座正在规划建设中,远超粤港澳和京津冀地区,比肩拥有25座机场的纽约湾区。沪苏、沪嘉同城化更是让打“高的”上下班的长三角人屡见不鲜。
长三角10城实现“一码通行”,老百姓出行更加方便,累计异地乘车近1500万人次。与此同时,目前已有140个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实现了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医保“一卡通”全域畅通,异地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覆盖41个城市超1.5万家医疗机构,累计结算约1300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36亿元。
而作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长三角区域内累计培育了“放心消费单位”32.5万家、“长三角实体店异地异店退换货联盟”单位370多家。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速度、深度、广度和温度不断被激活和彰显,越来越多长三角人享受到了民生红利。
更高质量推进一体化的三点建议
五年的一体化历程让长三角不少领域协同发展态势初具,解决了很多突出的主要矛盾。未来,由浅入深还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三省一市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上海龙头带动,苏浙皖各扬所长,以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凝心聚力再出发。
一要以一体化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面对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创新是寻求突破的不二法门。
国际竞争越是激烈,技术封锁越是严格,长三角地区越要以更高质量一体化助力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成为全国发展大局的“压舱石”和“顶梁柱”。
上海应主动承担起“牵头者”及“协调人”角色,通过与其他三省的通力合作,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4个都市圈为抓手,形成长三角更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促进各项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不断提升长三角的发展韧性。
同时,以G60科创走廊、进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临港新片区以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为长三角对内对外发展的创新改革试验田。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科创生态,培育其自身动态发展能力,在制度政策实施过程中,实时监管反馈并及时调整应对,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以更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对冲不确定性。
二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居民深度参与的积极性。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三热三冷”现象依然存在,即上层热,基层冷;专家热,社会冷;媒体热,餐桌冷。发展战略规划高屋建瓴,“长三角人”的获得感和参与度仍显不足。
未来要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不断完善长三角医保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基础教育互动交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建议充分利用新时代党建新契机,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扩大三省一市政府相关信息发布范围,建立并完善民意表达渠道和参与机制。在后期评估中重视人民意见,通过购买服务,委托权威独立第三方机构开展系统评估。
可以考虑以长三角垃圾分类一体化为切入口,统一生活垃圾分类名称、划分标准和内涵、违法标准和处罚力度。建立长三角垃圾分类网络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激发“长三角人”参与治理的热情和活力。
三要系统提炼归纳总结,实现从“经验”到“模式”的提升。在巩固提升五年合作成果的基础上,未来长三角应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携手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提升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取得标志性进展,深入开展上海市与安徽六安市革命老区对口合作,实施浙江“山海协作”工程、江苏南北结对帮扶和园区共建,积极探索省域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开展优势互补协作新路径。
充分发挥跨区域重大项目“一子落、全盘活”的带动效应,加快交通能源项目、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数字长三角项目落地。
同时建议在三省一市政协的通力合作下,进一步开展大调研工作,从体制机制创新、制度政策实施、社会动员、市民参与、治理效能等方面入手,梳理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系统剖析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长三角模式”,以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作者曾刚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易臻真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来源: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