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锡城 > 无锡概况 > 正文

地方特产

发布时间:2023-04-17 13:21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惠山泥人

  在太湖之滨,有一处数百年来连绵不断,代代相传的泥人产地---无锡的惠山。

  惠山位于无锡市西郊,山脚下的泥土非同寻常,宋代大诗人苏轼就有“惠泉山下土如濡”之咏。这里土质细腻,粘度较高,可塑性强,是制作泥人的天然良才。

  惠山泥人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惠山的乡民便在农闲时就地取材,捏些小玩意出售给朝山进香的香客。以后做泥人的越来越多,惠山一带呈现出“家家善彩塑,户户做泥人”的兴旺景象。

  惠山泥人以绘、塑结合,浪漫夸张的手法造型,以各种鲜明的色彩,再用流畅的线条精心勾勒。它构思巧妙,造型生动,色彩明块,惹人喜爱。

  大阿福是勤劳、善良、忠厚、幸福、乐于助人的象征

  惠山泥人品种颇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泥人,包括印坯泥人和手捏泥人;二是石膏制品,包括石膏工艺品、彩塑玩具等。

  清代,惠山泥人由乡民的农闲副业发展为作坊式的专业化生产。惠山前的五里长街上开设了数十家泥人店,泥人作坊有两百多家,形成一条有名气的“泥人街”。泥塑技艺也在竞争之中日渐精进,形成了造型简练、神形兼备、色彩鲜艳,独特雅致的艺术风格。

  如今,惠山泥人更是千姿百态,飞禽、走兽、人物、鱼虫应有尽有,栩栩如生,逗人喜爱。而最有名气,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大阿福”。“大阿福”体态饱满,憨态可掬,怀抱异兽,赤足盘膝,给人一种健康、美好、幸福的感受。

200562967860.jpg

 

  

宜兴紫砂壶

  宜兴产陶历史悠久,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著名陶器产地之一,产品品质优异,尤以宜兴紫砂陶名闻中外。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紫砂壶的创作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砂寺一个寺僧,他选宜兴本山的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嘴、柄、盖,在窑中烧成。任提督学政的吴山是宜兴人,他在明朝正德年间(1504—1521)读书于金砂寺,家僮供春(龚春)巧仿老僧手艺,学会了制壶技术,模仿老银杏树瘿,制成“树瘿”壶,称为“供春壶”。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是供春唯一的传器,有人疑为赝品,但造型也很精致。供春以后的制壶大师有明万历的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名家。后有时大彬、李仲芳、徐支泉等三大妙手。清代有陈鸣远、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和邵大亨、黄玉麟、程寿珍、俞国良等。近代有顾景洲、朱可心、蒋蓉等人,青年艺人更是人才辈出。紫砂壶造型和泥色远胜前代。顾景洲所作的提壁壶和汉云壶,系出国礼品。

  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洁,成为艺术欣赏品。真是“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古人作品传世者极少,今人作品中极品也较少见,其名贵可想而知。市上所见紫砂壶,都用模具制作,泥质较粗,艺术水平不能与名手作品相比,但用作泡茶仍不失紫砂壶的特点一一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茶叶原有的色香味,可供日常应用。

u=1981970300,4140337891&fm=52&gp=0.jpg

  

 

阳山水蜜桃

  阳山水蜜桃是无锡著名特产之一,已有近七十年的栽培历史。产于中国著名桃乡江苏无锡市阳山镇,以其形美、色艳、味佳、肉细、皮韧易剥、汁多甘厚、味浓香溢、入口即化等特点而驰名中外。 水蜜桃的品种很多,其中以早熟的『雨花露』、中熟的『白凤』、晚熟的『白花』和甜度最高的湖景桃水蜜桃为最佳。不仅色、香、味具佳,而且含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是畅销港、澳及海外的无锡特产。

  阳山水蜜桃产地阳山镇,地处江南水乡,南临美丽的太湖,北靠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捷,旅游资源丰富。

  境内景色秀丽,有狮子山、长腰山、大阳山、小阳山4座山丘,因周朝封姬安阳侯于此而统称安阳山。这拔地而起的小丘,犹如镶嵌在水网湖域的绿色明珠,水山相映,风光旖旎。安阳山为华东地区唯一的火岩层山,产生于白垩纪时期。大阳山山峰突兀,断岩峭壁,曾被明太祖赞为"八面威风"。山间有朝阳洞、清水洞、文笔峰等一批洞天福地。山顶有古代火山喷发口。尤以公元1246年东渡扶桑创建日本建长寺的一代宗师大觉禅师之碑而闻名于海内外宗教界。修复的朝阳寺,愈加异彩夺目,光照千秋。小阳山底矮小巧,窈窕俊秀;狮子山林茂花繁,妩媚动人;长腰山形如卧牛。阳春三月,6000亩桃花漫山遍野,竞相怒放,争奇斗艳,绚丽多姿,把古老的阳山点缀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五月下旬,早桃上市,直到九月中下旬收市。桃熟时节,硕果累累,乍点红唇,色丽香溢,人称"江南一绝"。

  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火山地质条件,使阳山水蜜桃较其它水蜜桃果形大、色泽美,香气浓郁、汁多味甜而此著名于世!

u=910231722,9003991&fm=52&gp=0.jpg

 

 

大浮杨梅

  大浮杨梅产于市郊大浮山、马迹山。有近千年栽培史。

  江南是杨梅的发源地,古时称杨梅为“吴越佳果”。大浮杨梅肉厚核小,酸甜可口,品种有乌梅、白荔枝、大叶细蒂等十多个种类。成果有止渴开胃、益气生津等功效。无锡人还喜食“酒浸杨梅”。以杨梅浸酒,兑少量红糖,可去湿、止泻、消暑、御寒。

u=3636423857,4227221052&fm=51&gp=0.jpg

 

 

无锡酱排骨

  无锡酱排骨,俗称“无锡肉骨头”,与惠山泥人、清水油面筋列为无锡三大名产。其色泽酱红,酥香入香,甜咸适中,腴而不肥。该菜已有百余年历史,享誉海内外。 一九八二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在无锡拍摄了酱排骨的烧制销售情况。

N}CWC~~75XU(}3CAJ~C{YSO.jpg

  相传八百年前,济公来到无锡南禅寺。济公爱吃狗肉,白天他疯疯颠颠,外出云游,晚上寄宿在寺院的大殿上,每天总要带些狗肉回来,放进香炉中煨。香灰炽热,一夜过来,肉香四溢,惹得小和尚馋涎欲滴。以后,小和尚如法炮制,无狗肉,就弄些猪肉煨吃。天长日久,佛门中煨肉的方法便流传下来。

  清朝光绪元年(1875),无锡只有北门外三里桥,南门外的南长街、清名桥、伯渎港一带是热闹地区。当时,南长街有家莫兴盛酒饭菜馆,是莫佩斋所开。该店有3种著名佳肴:同肠、红烧鸡和酱汁肉。莫佩斋为了充分利用做酱汁肉多下的排骨,就同厨师研究新的烧法,把排骨(无锡人称之为肉骨头)单独加放调味,煮焖成酥,专供顾客下酒。顾客一经尝试,觉得美味可口,于是相互转告,宣扬开来,就有了“肉骨头”的专门名称。后有魏祥泰肉店、王裕兴肉店、三凤桥慎余肉庄等因卖排骨而业务日益发达,顾客盈门,成了无锡县城中负有名气的肉店。

  无锡肉骨头之所以盛名,离不开它独特讲究的烧制方法。过去,无锡地区各肉店烧制肉骨头的方法有两种,被称为“北派”、“南派”。“北派”用木接口,宽汤烧煮,俗称“氽汤熟肉”,用菱粉收汤;“南派”则用笼圈锅垫,紧汤烧煮。

  1925年,慎余肉庄老板王云清聘请“北派”“南派”厨师通力合作,研究烧煮技术,兼取两派之长,改革了肉骨头烧制办法,烧制出来的肉骨头质量又有了提高。

  1930年,三凤桥肉庄的王阿林继承传统并加以研究,他选料精细,掌握烧制火力和时间,使肉骨头烧得恰到好处。通过这样的精心制作而成的酱排骨色泽酱红,油润光亮,香溢味浓,骨酥肉烂,鲜美可口,热吃冷餐皆宜,随无锡轻纺工业发展及风景区的开辟,至无锡经商、旅游的人逐年增加,无锡酱排骨的名气和销路日益扩大,因此,经营酱排骨的熟肉店不断增加,1934年,无锡城内的熟肉店已达29家。

  现在,无锡酱排骨名扬四海,成为宴会上的佳肴。许多回国观光或游览的港澳同胞和外国友人也喜爱携带无锡酱排骨,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

 

 

清水油面筋

  无锡油面筋历史悠久,色泽金黄,表面光滑,味香性脆,是无锡的一大特产。

  无锡人向来喜爱到寺庙吃素斋。清乾隆中期,无锡寺庙僧人将生麸油炸后入菜,其时,所制油面筋起锅就瘪。后来,有个叫锡大的饭馆店主,用生麸经盐水浸泡油炸成清水油面筋。至乾隆末期,清水油面筋制作工艺逐渐定型。咸丰年问,北门外出现第一家专营油面筋的马成茂面筋店,并在店外挂“无锡名产”大字招牌,还写文章在上海报纸介绍,面筋声誉日增。

  清末民初,生麸原料充裕,加上各地到锡参加香汛和旅游者日多,无锡清水面筋遂传各地。1937年,全城油面筋前店后坊和商贩200余家,年产油面筋6.5万公斤。此后,由于纺织工业受限制较多和部分生麸用作味精生产,油面筋生产萎靡不振。

  为扶植地方名产,市政府统一油面筋的规格、价格,将以串、篓计价改为以重量计价。目前,无锡已有用机械生产油面筋的国有和集体工厂,并且有一大批生产油面筋的个体户,油面筋年产量已达100万公斤以上。

u=2353541600,1382755170&fm=52&gp=0.jpg

 

 

太湖三白

  太湖白鱼

  亦称“鲦”“头尾俱向上”而得名,体狭长侧扁,细骨细鳞,银光闪烁,是食肉性经济鱼类之一。目前尚未养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捞。白鱼肉质细嫩,鳞下脂肪多,酷似鲥鱼,是太湖名贵鱼类。《吴郡志》载:“白鱼出太湖者胜,民得采之,隋时入贡洛阳”,当时白鱼已作为贡品上贡皇庭。马迹山湖面开阔,盛产太湖白鱼、白虾,堤圩内辟有4300亩精养鱼池。壳坚、肌丰、膏香的太湖淡水蟹,更别有风味。

  太湖白鱼又称太湖银刀。相传这名字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明朝末年,清兵打入太湖,太湖渔民张三带领一帮人与南下的清兵在太湖一带激战。一次,张三在湖上与清兵作战时,手臂中箭,手中大刀掉入湖中,他忍住剧痛,弯腰从湖中拾起一把银刀,向清兵杀去,清兵被他的神勇给镇住了,纷纷落荒而逃。张三再一瞧手中,原来是一条银光闪烁的白鱼,这样银刀这个名字就叫开了。

20110126233039488.jpg

  太湖白虾

  清《太湖备考》上有“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的记载。白虾壳薄、肉嫩、味鲜美,是人民喜爱的水产品。用白虾做的“醉虾”放在桌上,虾还在蹦跳,吃在嘴里,奇嫩异常,鲜美无比。白虾剥虾仁出肉率高,还可加工成虾干,去皮后便是“湖开”。虾还可入药。托痘疮、下乳汁,壮肠道。是强壮补精药。内服有托里解毒之功能,酒后喝一碗虾米汤,顿觉肠胃舒适,美味不尽。

u=4040320376,2591831672&fm=52&gp=0.jpg

  太湖银鱼

  长二寸余,体长略圆,形如玉簪,似无骨无肠,细嫩透明,色泽似银,故称银鱼。春秋时期,太湖就盛产银鱼,宋代诗人“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把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清康熙年间,银鱼就被列为“贡品”。银鱼原为海鱼,后定居在太湖繁衍,是太湖名贵特产。银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无鳞、无刺、无腥味,可烹制各种佳肴,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银鱼又是江苏传统外贸产品,太湖牌冷冻银鱼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日本人常把银鱼与鲱鱼籽、海胆酱一起,配上调味品,制成珍贵菜肴。将银鱼晒成干,色、香、味、形,经久不变。烹制前,用水浸一下,柔若无骨,制成各类应时名菜,不比鲜银鱼逊色。八十年代太湖银鱼南移滇池,西湖,成为当地的名特产。

20097311358943462.jpg

来源:无锡市档案史志馆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