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老年服务 长者版

提示

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们吃好——探访苏锡常南部高速太湖隧道工地过年伙食

发布时间:2019-01-30 11:40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2019年1月28日是腊月廿三,中国北方的“小年”。上午8时45分,很多人刚刚吃好早饭,在无锡南泉的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施工项目部,1号食堂主厨刘德传已经煎好了20公斤爆鱼,用于春节工地留守工人聚会用餐时的冷盘。在2号食堂,大厨王建龙正在制订春节期间的桌席菜单。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无锡段建设正酣。全长10.79公里的湖底隧道工程南泉项目部2017年11月27日进场施工,目前施工和管理人员已有860人,来自河南、陕西、四川等30多个省市及自治区。为了解决吃饭大事,项目部设有5个食堂。

  让数百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吃好饭,真心不容易,在春节这个档口,更要在“巧”和“调”上动足脑筋。

  煎好鱼,刘德传将40公斤的肉倒进一口0.8米口径的钢锅内准备烧红烧肉,当天中午1号食堂有200人吃饭。

  锅里烧着肉,电柜里蒸着馒头。安徽人刘德传今年已经64岁,2018年10月接手南泉项目部1号食堂。虽然在外承包工地厨房10年了,但一下子要满足200多来自天南地北的员工吃喝,老刘还是第一次。

  既要应付眼前的午饭,也要提前准备春节的菜品。1号食堂储藏室内,米面油、肉菜鱼占去大部分空间。“大米1000公斤,面150公斤,挂面50公斤,主食可吃到年初八。”老刘说,1号食堂春节留守吃饭的有100多人,为了让大家春节吃好,菜单准备充分征求了大家意见。同一道菜,有爱辣的,有爱甜的,他就往中间靠一靠,两头兼顾。

  外面雨突然大了,老刘赶紧把晾晒的腌制鱼肉拿进屋。他说,腌肉有50多公斤,四川、江西等地的工人爱吃,江浙一带工人欢喜吃鲜肉的,也已经订好了,这几天就送来。平时吃饭一人一天6两肉,一天吃米100多公斤。春节,菜肴会丰富许多,米面用量会少一些。

  10时,厨房里面雾气腾腾,老刘当天在这里已经忙活5个小时。

  2号食堂平时110多人吃饭,春节留守的30人不到。“平时人多四菜一汤,大家各自拿着盘子吃,春节人不多,改桌菜了,20个菜,一起吃,有过节气氛。”10时,主厨王建龙正和管理员范江会商量春节菜单,边说边写,响油鳝糊、太湖白鱼、无锡排骨等无锡菜被列入。虽是无锡菜主厨,但制定菜单会“注意本地菜和外地菜搭配,让所有人都吃好”。

  定好菜单,范江会开始检查储藏室和冰箱的食材储备,同时招呼人帮忙把小桌拼桌,桌菜2月3日推出。

  “工期紧,任务重,要求高,节日不停工。”太湖隧道南泉项目部施工负责人张胜云告诉记者,项目工期36个月,今年是攻坚的关键之年。截至2018年年底,已经完成工程量的30%,1月18日隧道第一块顶板成功浇筑。施工人员今年将大幅度增加,7月份高峰期将超过1800人。

  即将到来的春节,隧道留守施工人员有180多人,占总人数的1/5。张胜云介绍,节日留守人员主要负责隧道垫层、冠梁、立柱支撑等小体量的混凝土放量及隧道钢筋绑扎等基础工作,“为节后的大面积混凝土浇筑打下基础,同时也能够保证工程的连续性。”

  人是铁,饭是钢。对工地施工人员来说,尤其要吃好饭。

  平时工人一天20元伙食标准,春节提高到50元。年后施工人员大批增加后的吃饭问题,春节后一上班项目部就会做针对性的安排。(邵旭根、通讯员 蔡朝阳)

来源:无锡日报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