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公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5日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文号 锡政办发〔2017〕87号
制发机关  无锡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7-05-23 10:36:52
文件状态 执行中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无锡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5月23日 

 

无锡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无锡市旅游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质效提升的关键时期。要紧紧把握大众旅游时代背景下旅游正在由以观光为主的初级阶段向以休闲度假观光复合为主的中高级阶段演化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适应经济新常态对旅游业发展的新要求,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依据《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家、省有关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编制本规划,作为指导未来五年无锡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面临形势

  (一)发展成果

  1.全市旅游业良性发展。“十二五”全市旅游业呈现提质增效、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2015年,全市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389亿元,接待境内外旅游者 8082 万人次,“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均增长13.71%和9.68%。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 7.11%。2015 年主要旅游指标中,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的15.35%;接待国内外游客占全省的12.99%;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的10.14%。各项旅游指标均位列全省前列,无锡已成为我省乃至长三角的旅游大市。

  2.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截止 2015 年,全市共有旅游度假区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等级旅游景区58家,其中5A级景区3家,4A级景区26家;生态旅游示范区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星级饭店48家,其中5星级饭店14家,4星级饭店14家;旅行社170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19家;4星级乡村旅游点30家,3星级乡村旅游点36家,乡村旅游在“十二五”期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产业链和服务链不断延长,旅游产业规模实现新突破。

  3. 政策保障得到强化。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无锡旅游度假胜地建设的工作意见》、《无锡市旅游业促进条例》,为无锡旅游发展和度假胜地的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制定了《加快无锡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确保了产业发展工作扎实开展。

  4. 旅游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荡口古镇、灵山拈花湾禅意小镇等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和旅游景区先后建成;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翠屏山旅游度假区、江阴徐霞客休闲旅游度假区先后被命名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成为旅游产业重要增长极。

  5. 旅游业态更加丰富。深入挖掘美食、文化、修学、购物、自驾游等多种旅游潜力;乡村旅游完善配套,提升品质,建设了一大批乡村旅游精品;推出了《梦回江南》大型实景演出、夜赏樱花灯光秀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项目;鼓励传统景区与周边开放式景区有机结合、互动开发,引导休闲旅游产业要素集聚,打造休闲旅游片区。

  6. 全媒体营销不断创新。在巩固平面媒体阵地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网络媒体宣传,与知名旅游网站合作;坚持旅游节庆活动造势,成功举办畅游无锡·醉美夜色风情夜游节、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宜兴乡村国际音乐节等活动;定期赴海内外市场进行深度旅游宣传促销,吸引境内外游客来锡观光休闲旅游。

  7.行业基础配套日益完善。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城市,建成“无锡旅游数据中心”、“客源分析系统”和“无锡旅游一站式服务平台”等;完善咨询服务体系,全面实施《无锡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全市建成28个旅游咨询点;注重人才队伍培养,选派行业骨干赴国内高校以及新加坡、泰国、台湾等地学习,组织乡村旅游、酒店管理等专题培训班,举办旅游服务岗位技能大赛。

  (二)存在问题

  1.城市旅游形象不够清晰。相对于杭州的“休闲之都”、苏州的“东方水城”、南京的“博爱之都”、上海的“都市旅游”形象定位来说,无锡城市旅游形象并不突出,对于潜在游客来说构成一定的旅游选择障碍。

  2.旅游产品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目前无锡市的旅游产品大多属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型和初级的休闲旅游型,难以给游客带来深刻的旅游体验和难忘的旅游经历。沿太湖优质旅游资源区受限于以“保护”为主基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限制,多年来旅游度假产业的发展一直无法取得显著突破。

  3.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存在瓶颈。无锡市在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上亟需深化,使旅游业在发展中能够进一步高效整合相关部门工作。

  4.旅游消费质量有待提升。国际游客的数量和消费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国内游客在无锡旅游时间需要进一步延长,游客在旅游商品购买和旅游娱乐消费比例上需要进一步提升。

  5.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还需完善。目前无锡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够完善,如部分景区旅游旺季时出现拥堵现象,旅游指引标志体系在某些关键节点不够清晰顺畅等。同时城市部分旅游景区的协同宣传不够密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区域的营销宣传与集聚化程度。

  (三)机遇挑战

  1.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投资与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15〕62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0号)、以及国家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的性质功能和发展目标,江苏建设旅游强省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决策部署为我市旅游业发展明确了方向,提升了产业地位,凝聚了发展合力,为破除产业政策瓶颈、实现无锡旅游业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2.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十三五”期间,是无锡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旅游业将成为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3.大众旅游时代带来新机遇。随着游客旅游经验的增长和旅游产业的日臻成熟,以简单观光旅游为主的国内旅游形式将向度假、休闲、探险、自驾、商务等多种形式协调的复合型旅游发展,为我市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提供极大空间。旅游企业相互竞争加剧,旅游企业多元化经营,跨界发展情况不断涌现。“旅游+”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为加速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4.全域化发展成为重要抓手。全域旅游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推进全域旅游要求跳出单一的“景点旅游”格局,从全域整体优化旅游的全过程,加快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高度融合,成为解决旅游供给侧不足的有力抓手。

  同时,“十三五”时期,我市旅游业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旅游业发展。旅游结构供给还不够优化,以观光型产品为主的旅游产品结构难以满足当前及未来旅游市场需求,对其它产业拉动效应有限。区域旅游竞争越来越激烈。极度缺乏企业管理、营销策划、电子商务、环境景观、外语交流等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自觉践行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以加快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构建全域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着力提升产业贡献度、城市美誉度和主客满意度,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无锡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作出贡献。

  (二)总体战略

  1.全域旅游战略。全面推动无锡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用全域旅游的概念在旅游资源开发保护、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统筹布局无锡旅游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全域旅游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导向作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旅游经济绩效提升的促进作用,构建无锡旅游全域化格局。

  2.融合发展战略。通过“旅游+”产业融合,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提升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旅游与乡村、文化创意、互联网、体育、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上实现重点突破,促进旅游资源要素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业态群。

  3.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旅游企业改革,鼓励旅游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旅游产业集团。以混合所有制为方向,加快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较高成长性的中小型旅游企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业态创新、市场营销创新、旅游监管规范、队伍建设提质,全力打造无锡旅游经济升级版。

  4.绿色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旅游规划以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为基础,开发绿色旅游产品,推进生态型旅游区建设,引导游客绿色出行。

  5.开放合作战略。在国内外目标市场上打响无锡旅游品牌。创新营销方式,大力实施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推广工程,形成政府抓旅游形象宣传、旅游企业抓产品促销的格局。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境外旅行商、境外媒体的合作,提高旅游宣传促销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1.旅游总体目标。到2020年,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基本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旅游经济目标。到 2020 年,无锡旅游总收入超过 2100亿元,年均增长9%;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7%;国内游客超过1亿人次,年均增长6%;入境旅游人数达50万人次,年均增长 3%;游客人均消费年均增长 5%左右;旅游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以上。

  

  3.旅游产业目标。坚持重大项目支撑,建成开放万达文化旅游城、“梦东方”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推动惠山景区、宜兴善卷文化旅游景区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阳山、阳羡、江南古运河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新增5星级乡村旅游区 2 家。构建全域化、多元化、多层次休闲度假产品体系,打造一批精品酒店、主题酒店、度假酒店、特色民宿等。推动旅行社转型升级,提高旅行社差异化竞争力,引导旅行社品牌化、集团化发展。促进“旅游+”8大业态融合,推进“旅游+”商业、文化、体育、健康、物联网、工业、农业(乡村)、交通体验业态融合,不断提升产业贡献度。

  4.旅游社会目标。旅游全域化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民文明旅游素质和行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诚信旅游及其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旅游法治环境进一步改善,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游客满意度平均达到85分以上。创新国内外旅游交流和营销模式,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空间布局

  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构建“一岛、双环、两翼、四区、全域覆盖”的无锡全域旅游空间架构。

  1.一岛:马山国际旅游岛

  以“灵山大佛、阖闾王城”为核心旅游景观,依托马山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和佛文化、吴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挥资源优势,深度挖掘佛禅和吴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拈花湾禅意小镇体验旅游产品体系,彰显“湖山风光岛、文化体验岛、康体养生岛”的形象定位,吸引多方投资并推进阖闾王城项目、湖岛休闲项目、特色酒店住宿、康体养生旅游等项目建设,将马山国际旅游岛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湖岛度假胜地、国内领先的康体养生基地、环太湖最具魅力的滨湖特色小镇。

  2.双环:环城古运河风光带和环蠡湖风光带

  环城古运河风光带是最具江南文化特色、最显运河古韵风情、最富产业活力的精品景区,是打造休闲度假城市的核心区域。一是以运河古城文化为底蕴,以运河两岸人文景观为核心,注重品质提升,全面建成18公里环城古运河沿线景观。二是整合开通环城古运河水上巴士,做到岸上有车道、河中有航道、亲水有步道,形成一条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主轴,以历史街区、名人故居、文化创意园区、博物馆群、寺庙古迹、工业遗产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体验长廊和水上黄金旅游精品线路。三是建成南(清名桥历史街区)、北(惠山古镇)、中(火车站)三大旅游集散中心,打造多功能公共活动空间,促使多元功能之间的融合互动,增强都市旅游魅力,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精品景区和城市休闲度假旅游的新品牌。

  环蠡湖风光带是无锡传统观光休闲旅游的中心地区,是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精华所在。继续发挥鼋头渚、蠡园等景区的核心吸引力,不断完善蠡湖景区、长广溪湿地等开放式旅游休闲空间的功能,系统整合相关旅游资源,通过进一步加快智慧景区建设,赋予传统景区对于年轻游客的新吸引力,通过旅游节事活动策划营造景区新的消费热点,通过创新旅游与体育、音乐、娱乐、休闲等产业融合形式设计更多旅游产品,从而提升沿湖风光带的整体旅游竞争力,提高旅游产业的创富能力。

  3.两翼:宜兴与江阴发展翼

  宜兴以“中国陶都·陶醉中国”为品牌宣传的理念指导,通过举办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国际素食文化暨绿色生活名品博览会、梁祝文化旅游节暨观蝶节等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展现宜兴陶、洞、茶、竹、禅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加快推进善卷文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 5A 级景区,阳羡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进一步打造富有个性特色的休闲度假板块,推动文化创意要素与宜兴旅游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发展。以深化生态休闲旅游为发展主题,延伸智慧旅游、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体育及养老等关联产业发展,构建以“快旅慢游、陶式生活”为特色的宜兴旅游模式。

  江阴加大“游圣故里”特色资源开发。对滨江要塞旅游区进行整体提升改造,增加旅游休闲度假功能。以旅游项目为载体,加快江阴徐霞客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以海澜集团飞马水城、江苏阳光集团生态农林基地为主要依托,推动观光休闲旅游的集聚发展。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长泾镇为主阵地,以长泾明清街为基础,发展古镇文化休闲游。以芙蓉湖水利风景区为载体,推进水上运动休闲旅游的集聚发展。以华西村为龙头,通过旅游+美丽村庄、旅游+农业生态园、旅游+家庭农场等深度融合,打造“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江阴市最高峰定山、《徐霞客游记》诞生地南闸花果村、“海内孤木”顾山红豆村、“万手观音”青阳悟空村等乡村旅游名片。引导工业企业涉足旅游装备制造业,设计生产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等户外用品,培育“徐霞客”特色品牌,使旅游装备制造业成为江阴旅游业的“蓝海”。

  4.四区

  山水城旅游度假区。以万达文化旅游城为核心,以华莱坞影都、雪浪山生态园等为重要补充,精心策划具有知识产权的室内室外娱乐旅游项目,链接影视文化创意产品,提升区域休闲交通服务等,打造成长三角领先、国内知名的旅游娱乐休闲城。

  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以“种世上最美味的桃子,建中国最美丽的乡镇,品人间最美好的生活”为总体愿景,以打造无锡乡村生活性服务业高地为目标,突出“水蜜桃、火山、温泉”三大特色,把特色农业、田园生产、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通过设置独具特色且能够运营共生的业态,创造高品质互动的综合体模式,引导游客参与并融入到综合体的田园体验之中,力求做到产品生态化、环境景观化、社区规划田园化,打造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生态乐活小镇。

  翠屏山旅游度假区。充分整合翠屏山、吼山、胶山、凤凰山生态园、现代农业博览园等旅游资源,创新开发现代农业体验、生态文化旅游、高端商务度假的旅游休闲项目,形成以生态休闲为基础,以商务度假和农业体验为核心,以运动娱乐、康体养生、会议会展、文化体验、花卉休闲、创意产业为支撑的旅游度假地,打造成锡东旅游名片。

  吴文化旅游度假区。系统整合泰伯墓、泰伯庙、荡口古镇、伯渎港等古吴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文化景观展现形式,策划节事活动内容,融入科技手段,增强互动体验深度,提升传统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依托梁鸿湿地公园、中华赏石园、鸿山遗址公园、万顷良田等生态文化资源,构筑集生态湿地、休闲度假、艺术创意、文化展示、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旅游格局,不断完善休闲旅游配套设施,推进新项目建设以增强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打造精品生态旅游度假区。

  5.城市休闲旅游全域覆盖。推动无锡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滨湖区、梁溪区、宜兴市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探索差异化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将无锡整个城市作为旅游吸引物来打造与宣传,以旅游景区景点、特色乡村、旅游综合体为焦点,连点成片构建休闲旅游专门区域,进而通过休闲服务设施和便捷的交通线路串联各休闲旅游区域,实现旅游资源要素全市域覆盖,将全城打造为特色鲜明、服务完善、主客共享的休闲旅游城市。

  (二)产品体系

  “十三五”期间,无锡旅游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等多元化复合型发展,形成以经典旅游产品为基础、以新兴旅游产品为补充和发展方向的无锡旅游产品体系。

  1.太湖山水游。进一步发扬无锡“太湖明珠”品牌形象,深入挖掘太湖山水旅游潜力,打造具有无锡特色的太湖山水旅游系列产品。推动鼋头渚风景区创新产品设计,完善节事活动策划,增强游客体验程度。推动央视影视基地拓宽影视拍摄主题视野,创新观赏演艺类旅游产品,建设游客参与影视旅游活动项目。以环蠡湖、沿太湖区域为中心,将相关景区作为单体珍珠进行串联开发,设计整体的太湖山水游船产品,引入美食、表演等游船体验项目。通过全年活动策划、传统产品创新、游船系统设计打造具有无锡特色的滨湖休闲集聚区,形成王牌旅游产品。

  2.禅佛文化游。以马山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以灵山景区为核心的禅佛文化旅游产品,将之建成国内著名的佛教朝觐圣地、长三角最适宜心智休闲的佛教文化群落和具有独特魅力的世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加快周边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和休闲度假条件建设,不断完善禅佛旅游休闲功能。承办世界佛教论坛等宗教性会议,精心策划佛诞节等佛教旅游节事活动,掀起全年不间断的拜佛礼佛祈福活动高潮。

  3.运河人家游。抓住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利契机,通过设施建设、景观设计、文创业态、活动策划、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全面建设,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集世界文化遗产、休闲度假、文化艺术体验于一体的精品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实施“一核三线九片”工程,盘活古城和新城之间的关联;景观设计方面,引入艺术大师,增强雕塑、建筑、灯光、绘画等设计;文创业态方面,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活动策划方面,充分挖掘游客喜爱关注的节庆活动,再现传统经典的民间风俗和艺术;资源整合方面,加快产品整体设计,加快运河景区与城市休闲产业的相互配合开发。

  4.吴韵古镇游。以惠山古镇、荡口古镇为核心,整合相关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吴地特色的江南古镇旅游产品。加强文化研究,梳理历史文脉,增强古镇文化底蕴,增加游客参与式项目,把传统文化以娱乐化、快乐化方式进行深度开发。挖掘民俗资源,开展民俗旅游产品设计,举办吴韵文化旅游节事活动。完善休闲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

  5.历史寻踪游。重点打造以“三泰一址”、阖闾古城遗址等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同时加强演艺、影视、娱乐、文创等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完善吴源文化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打造涵盖陵庙古迹、原真遗址、民俗活动、旅游演艺、博物场馆等为主体内容的吴源文化旅游线路。研究吴地文脉,打造融经典历史题材、悠久文化故事和地方城市特色于一体的旅游实景演出项目。

  6.乡村田园游。结合我市乡村产业、资源特点,引导旅游资源丰富或特色产业集聚程度高的乡镇创建历史文化、特色农业、乡村度假等不同类型的旅游风情小镇,引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滨湖区需在保护太湖自然岸线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户外休闲、运动休闲和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业态。惠山区需进一步凸显阳山水蜜桃的品牌优势,重点发展田园休闲、乡村生活和温泉度假等业态。锡山区需发挥交通优势,形成以乡土文化体验、农渔生活体验、乡村休闲度假、科普研学和自驾露营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江阴市需以华西村为核心,创新新农村景观展示和旅游活动参与体验方式,重点发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宜兴市需依托生态资源,重点打造深氧湖父、缘来张渚、禅意西渚、养生太华、鲜美徐舍等乡村旅游综合体,实现宜兴生态乡村游的创新升级。

  7.主题文化游。以万达文旅城主题旅游为核心,以周边影视旅游和生态旅游为辅助,推出特色主题旅游产品。精心策划大型舞台秀、电影乐园、电影城等文化项目,完善影视体验、影视娱乐、室内外大型主题公园等娱乐项目,主打体验式、互动式、科技式旅游产品;增加主题酒店、精品民宿、餐饮酒吧等休闲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交通组织程度,将之建成对游客吸引力强、娱乐项目多样、休闲服务发达的主题特色休闲旅游城。

  8.江南都市游。推动旅游景区与城市休闲设施的互联互通,培育和发展新型业态,开发新型都市旅游产品,拉长旅游产业链,引导城市观光旅游走向深度体验游。进一步完善商业特色街区功能,使游客进得来、散得开、有得玩、留得下。推动博物馆、体育馆、艺术馆等特色场馆向游客开放,增强城市文化魅力。加强名人故居与文化场馆的宣传推广,充分挖掘无锡文化旅游资源。加强街区艺术景观的美学呈现,以及城市色彩设计,提升城市艺术魅力。

  (三)休闲系统

  1.休闲产品体系化

  乡村田园休闲。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保持传统乡村风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推进乡村旅游与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拓展乡村旅游观光、民俗、休闲、度假功能,培育宜兴生态乡村游、江阴文化乡村游、锡山休闲乡村游、惠山田园乡村游、新吴养生乡村游等乡村旅游地域品牌,重点发展综合功能强、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好、文化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载体,强化宣传营销功能,加大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精品。

  禅修体验休闲。以灵山精舍、拈花湾禅意小镇为核心,整合开原寺、大觉寺、显圣禅寺、悟空寺等佛教旅游资源,针对目标顾客设计不同阶段、不同深度的禅修课程,开发体验型禅意旅游产品,完善禅修设施与环境,营造禅意氛围,实现初级观光向深度休闲的升级。

  体育运动休闲。加快马山国际度假旅游岛建设,发挥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支持无锡马山等有条件的旅游区高起点打造康体旅游基地。推动公共船艇码头、汽车露营地和中小型赛车场建设和俱乐部发展,完善环蠡湖步行道、自行车道等的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环太湖、环蠡湖环境优势,开展赛艇、水上高尔夫、自行车、龙舟、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等运动赛事和休闲活动。

  健康养生休闲。发挥无锡在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医疗保健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规划引导,加快健康养生休闲旅游发展。鼓励旅游经营者结合养生休闲业、健康服务业,开发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建设健康养生休闲度假基地。尤其要抓住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契机,适应不断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打造专业化老年旅游服务品牌。

  专项主题休闲。积极培育自驾游、研学游、低空飞行游、节庆游、商务会展游等专项旅游,促进专项旅游产品与休闲度假以及观光旅游产品融合,加快自驾营地、房车基地、研学旅行基地、精品酒店、特色民宿、汽车旅馆、主题旅馆等设施建设,开发具有特色的专项主题旅游项目。

  城市公共文体活动休闲。充分利用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和城市文化广场,开辟居民娱乐(包括演出、影视放映)、健身、阅读以及室内会议空间,优化布局,加强管理,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2.休闲空间水陆空

  水上休闲旅游。围绕太湖、蠡湖、运河、长江、东氿、滆湖等重点发展水上旅游。不断丰富水上旅游交通工具,如游船、渔船、帆船、游艇等。设计系统化的水上旅游线路,加强不同水上景区之间的串联合作,如设计连接太湖、蠡湖、运河的水上游无锡特色产品。通过科技手段增强听觉视觉效果,提高游客的体验深度。

  陆地休闲旅游。传统民俗休闲空间体现城市典型历史文化传统及民俗特色。商业休闲空间打造浓厚的旅游休闲氛围和便利的旅游休闲配套。文化创意休闲空间体现城市文化艺术品位。美食或酒吧休闲空间体现城市饮食文化或现代时尚生活特征。建设城市绿道、城市休闲街区、骑行公园、环湖自行车道、步行道等,开发利用三轮车、自行车或步行进行陆地游览的线路和产品。

  低空休闲旅游。依托无锡苏南机场、宜兴丁蜀通用机场等资源,研究开发利用小型客机、热气球、滑翔伞等空中交通用具,加快发展空中看锡城、空中拜大佛、空中游太湖、空中看华西、空中赏桃源等游览项目。

  3.休闲时间全时段

  针对无锡夜间旅游项目不够丰富的情况,重点开发夜间休闲产品,设计成熟的夜间旅游观光线路及特色夜间休闲游览项目。通过旅游演艺项目的创作,夜间游船项目的延长和深化,策划夜间旅游文化节,设计相对集中的夜间休闲餐饮娱乐区,充分利用城市夜间休闲娱乐设施,如城市综合体、大剧院等打造无锡夜间旅游项目体系。

  4.休闲设施无障碍。加强交通设施的串联沟通、信息供给的无缝对接、城市休闲场所的主客共享。不断完善城市休闲交通设施,基于现有的公交、地铁、出租车等交通方式,打造游客无障碍移动体系。主要景点、繁华地段及酒店加强无障碍设施和信息服务。加强文明接待和形象塑造的教育宣传,将城市建设成为主客共享、无游客歧视、文明热情的城市,真正落实“充满温情和水”的城市人文品格。

  5.休闲环境美学化。提升城市休闲环境整体质量,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城市绿地分布合理,保证旅游环境的卫生清洁。增强城市休闲环境艺术设计。邀请国内外著名艺术家根据无锡文脉特色进行艺术创作和景观设计,在核心区域增加雕塑、景观、壁画等作品,彰显无锡城市色彩与城市性格,让游客愿意留下来细细品味和解读。

  (四)业态融合

  1.旅游产业要素提升

  旅游景区。推动旅游景区由传统的门票经济向功能复合的目的地转变,加快景区产品的结构优化,深化游客旅游体验程度,丰富景区在商务会展、节事活动、旅游购物、夜间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加快智慧景区建设,实现智能化导览、导游、导航功能。

  旅游代理商。加强无锡市旅行社在主要客源地、主要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外联营销能力,推进出入境旅游发展。加强信息、互联网技术在传统旅行社行业的应用,积极培育在线旅游经营新业态。鼓励传统旅行社多元化经营,支持培育一批提供商务会奖、自驾车、生态、乡村、游轮等专项旅游产品的专业旅行社,实现错位经营和特色发展。

  旅游住宿。适应市场需求,构建多元化住宿接待体系。鼓励主题饭店、温泉酒店、汽车旅馆、休闲农庄、特色民宿、露营基地等特色酒店发展。着力提升乡村旅游住宿设施条件,加强监管,完善软硬件。促进酒店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智慧化改造升级,重点推进互联网营销平台建设和智慧酒店建设,全面提高酒店在信息发布、营销、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旅游餐饮。深入挖掘地方餐饮文化与魅力,继承和发扬地方餐饮特色,结合养生、食疗、时尚等新概念创新传统餐饮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和餐饮环境质量,注重餐饮企业的质量管控。鼓励地方餐饮企业连锁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支持与电子商务企业联合开展经营和营销。

  2.旅游产业融合创新

  “旅游+乡村”融合发展。发掘宜兴、江阴、滨湖、锡山、惠山、新吴等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以旅游产业的视野开发拓展乡村旅游业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精品农业、乡土文化相融合,发展水果采摘、农活体验、农事节庆、乡村摄影、现代民俗、养老养生等业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实现提档升级发展。

  “旅游+交通”融合发展。依托航空、高铁、高速公路、水运等发达的交通系统,在无锡旅游可到达性增强的情况下,进行相关客源地的营销和产品创新设计。针对东北、中西部、东南沿海区域等旅游客源潜力地区进行专门的高铁旅游产品设计。积极发展低空旅游,开发低空游太湖、低空看锡城等产品,培育低空旅游产业链。建设一批自驾车房车营地,开发自驾车旅游线路和产品,培育无锡特色自驾车营地品牌。

  “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鼓励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多种旅游代理商、旅行社多元化经营等。建设完善无锡自助游发布系统,在资金和政策方面鼓励发展旅游电子商务业务;鼓励传统旅游企业与上下游产业合作,开发会展、商务、赛事、演艺等旅游产品;鼓励旅游企业积极拓展发展海外旅游业务。

  “旅游+文化创意”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以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现代传媒、影视作品制作为主导的现代文创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文化资源旅游化,通过演艺、节庆、会展、商品等载体,加强文化产业的旅游功能,为游客提供创意体验。成立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开发设计具有城市旅游形象的标志性旅游商品,增强衍生旅游商品的创造和设计能力,形成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系。

  “旅游+商业”融合发展。在部分历史街区陆续恢复一批老字号食肆,鼓励其创新发展、做大做强,让市民游客从“无锡味道”中留下深刻的“无锡印象”;重点引进一批精品主题酒店,打造特色民宿,加强工艺品、特色餐饮、酒吧茶楼、文化体验、购物娱乐、康体休闲和民俗风情等特色街区建设;培育“中高端消费”与“体验式小众消费”两大类型文化旅游商品,结合旅游线路产品,设计开发“自由行”导购游线。

  “旅游+工业”融合发展。依托无锡工业优势,大力推动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依托特色工业企业,如高档纺织业、服装加工业、酒类制造业、物联网产业、生物医药等特色企业,设计可供游客观赏、参与、购买、休闲等多元化的工业旅游产品;重点培育一批体验式工厂,加强生产、设计、原料等环节的展示性和体验式策划,实现旅游与工业的互动融合发展。

  “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加快江阴海澜国际马术旅游区等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级别国际体育赛事,发挥无锡国际马拉松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无锡斯诺克国际精英赛、太湖杯帆船赛等赛事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旅游+健康”融合发展。依托无锡健康服务业综合环境较好、配套功能完善的优势,整合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区域医疗资源、休闲养生资源等,加强旅游与康体、养生、养老产业的融合,推进宜兴、新吴区、马山等有条件的地区高起点打造康体养生旅游基地。

  (五)公共服务体系

  1.优化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优化旅游交通体系。一是强化全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重点建好旅游度假区、主要景区、主要景区重要节点间的旅游交通,完善区域交通规划和组织体系,提高热点景区交通通畅程度。构建换乘体系,推动发展绿色微公交网络与水上公交专线等。推动公共交通投资向旅游景区和乡村地区倾斜,加快设置“乐游无锡”旅游专线。二是完善自驾游交通体系。不断完善道路标识系统、自驾营地、各大景区停车场及相关设施。加强线上智慧旅游体系建设,为自驾游游客提供智能化的先进导览、导购和其他目的地旅游服务。三是完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实现政府主导、企业运作、规划先行、布点合理、通借通还的架构。建立稳定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公共自行车更好地为市民和游客出行服务,同时规范发展共享单车。四是推进新能源汽车驿站系统建设。在全市A级景区倡导使用新能源汽车等低碳环保交通工具,推进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配套建设,逐步制订与推行绿色旅游公共交通标准体系。

  2.加快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一核(城市中心核)、八中心(江阴、宜兴、马山国际旅游岛、环蠡湖风光带、阳山旅游度假区、山水城旅游度假区、翠屏山旅游度假区、吴文化旅游度假区)、多点的游客服务中心网络。一是以无锡旅游集散中心为主核,江阴、宜兴旅游集散中心为次核,分别与交通枢纽对接,完善旅游公交、自驾车换乘、落地自驾、景区入口微循环等旅游交通体系。二是在各旅游度假区分别设节点,完善旅游咨询、投诉服务和设施建设。三是在重要景区、乡村旅游区等设旅游咨询点,到2020年,全市旅游咨询点数量不少于 100 个,覆盖主要交通枢纽、重要景区、核心商圈和市民、游客集聚区域。

  3.提升智慧旅游服务功能。推进网络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构建多层次、全覆盖、宽带、泛在、智能、安全、融合的信息高速公路。主要景点设有电子客票系统、实现游客流监控。建设“一库两场景三对象平台 N 个应用”:“一库”即智慧旅游综合信息库;“两场景”即现实和虚拟两个场景,建设“线上线下”两条服务路线;“三平台”即面向个人游客、面向企业、面向团体的三大服务对象平台;以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为应用切入点,打造便捷手机客户端,提供自助查询、预定、导游等服务。强化旅游数据收集与分析体系,建立适应无锡市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4.开展旅游厕所革命。全面落实旅游厕所革命行动方案,到2020年,全市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集聚区的旅游厕所,全部达到国家旅游局A级旅游厕所质量标准。改扩建一批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生态环保的旅游厕所。鼓励“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提高旅游厕所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六)旅游市场营销

  1.构建多元化的目标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市场。继续巩固以港澳台、日韩、美国、马来西亚、德国等为核心的入境旅游一级旅游市场,积极拓展以新加坡、泰国、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等为主体的入境旅游二级市场,主动挖掘中东、南亚等入境旅游三级市场。

  积极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继续巩固以江苏、浙江、上海为核心的国内旅游一级旅游市场,积极拓展华东其它地区、北京、广东、四川、湖北、福建等为主体的国内旅游二级市场,主动挖掘东北、江西、湖南等国内旅游三级市场。

  2.多方借力顺势营销

  借顶层设计之势。牢牢把握旅游业战略地位显著提升的发展机遇,借“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开拓无锡旅游新的客源市场。

  借节会活动之势。依托“世界佛教论坛”、“无锡国际马拉松赛”和“环太湖国际自行车赛”等重大宗教、体育赛事、旅游节庆活动和各类会展等向世界营销无锡。

  借交通之势。顺应高铁时代的到来和长三角地区同城化的趋势,面向 2 小时车程市场主推周末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根据高铁新路线开通和航班拓展情况,针对新的旅游客源城市开展专项旅游产品推介。

  3.高效拓展新媒体营销

  深化网络营销。强化无锡旅游网和旅游企业官方网站的营销功能,丰富网站内容,提供在线咨询和互动功能,设计英文版网站,提升网站营销功能。借助旅游第三方平台加强营销力度,合作内容包括酒店、景区、旅游线路等产品的供应、旅游节会活动的信息发布和广告宣传。强化城市与网络供应商的多元合作,举办各种类型的专题活动。

  加强社交媒体营销。积极探索利用国际知名媒体推动无锡入境旅游发展。利用社交媒体提供丰富旅游资讯,推送及时新闻报道,加强与访问者互动,创新相关服务。提供旅游资讯、交通指引、语音导游等基本功能,并不断丰富其内容、优化其功能,对接无锡智慧旅游工程。

  4.积极开展文化创意营销

  开展文学创作加强文化营销。以阿福、阿喜为主人公,将吴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江南水乡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邀约相关网络作家、知名漫画家或者其它创作者,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来宣传无锡历史文化和旅游形象。

  策划创意活动强化公关营销。通过承办国际性会议、授予名人“荣誉市民”、聘请专栏作家进行故事创作等方式来不断营造城市旅游热点,吸引旅游市场的关注并在目标市场上产生持续发酵的效果。

  支持艺术创作推动艺术营销。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画家、音乐家、雕塑家、设计师、作家和影视剧组来锡考察、创作和工作;鼓励艺术家将无锡城市形象融入艺术创作之中,对于优秀的文艺作品进行奖励;开展艺术节庆活动,创造城市文化艺术氛围。

  5.打造品牌节事营销活动

  打造城市四季品牌旅游节事活动。积极举办祈福、体育赛事、传统节日、特色花卉展、名人纪念等多主题多层次时空全覆盖的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在宣传上,注重事前宣传、事中宣传和事后宣传相结合;在服务上,以旅游服务标准化和国际化为导向,提供高标准的优质服务;在市场化运作方面,以市场为主、政府提供辅助支持;在参与性方面,加强活动与游客、市民的互动。

  举办多层次多主题的系列旅游活动。在城市四季节事活动基础上,各景区基于自身特点积极举办多主题的系列旅游活动。鼓励多元社会资源积极参与企业举办的形式多样的旅游节事活动。不断提升旅游节事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创意程度。创新设计互动环节,提高节事活动的参与程度。鼓励旅游活动与音乐、体育、雕塑等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升部分旅游活动的艺术性,打造品牌特色节事活动。

  (七)重大旅游项目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重点建设旅游项目50个。

  

  四、保障措施

  (一) 改革完善旅游管理体制

  1.强化相关规划的旅游产业视野。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强旅游规划与各类规划相互衔接,提高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和落地性。强化相关规划制定过程中对旅游产业的关注和策应,形成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合力。

  2.创新完善旅游管理机构。深化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旅游业发展的组织和领导,完善综合协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根据国家、省推进旅游业综合改革的相关要求,积极探索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发挥其在引领产业发展、推进部门合作、深化管理改革、制订规划计划、审议重大事项等方面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快区级旅游管理机构的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旅游与公安、交通运输、城市管理、民族宗教、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监管联动等旅游管理工作机制。

  3.发展壮大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主管部门要主动谋划,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指导行业协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一是把行业协会监督会员作为行业管理的第一道关口,支持和鼓励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二是建立旅游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定期沟通机制,将行业协会反馈的诉求充分纳入法规和政策制定之中。三是对协会开展的各种评定活动,要加强监督和规范管理。旅游行业协会要积极发展会员单位,规范自身工作,依法开展活动,扩大覆盖面,树立权威性,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和行业自律作用,解决企业在发展运营中的问题,进一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加大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力度

  1.财政专项资金与产业基金支持。政府为旅游规划编制、智慧旅游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旅游宣传推介、旅游产业推进和品牌建设等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在旅游业发展用地和旅游交通体系建设上提供优惠政策。县级市、区人民政府设立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出台扶持奖励政策。市级人民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支持符合无锡旅游业发展的旅游项目、产品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

  2.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构建“活力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开放旅游市场,打破行业、地区、部门壁垒,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旅游市场。鼓励、支持通过多种所有制形式,完善旅游企业产权结构。吸引跨国公司、集团公司等大型旅游企业在无锡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或营销中心,重点引进一批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和管理服务品牌。积极培育旅游龙头企业,推动骨干旅游企业的资源重组和资本运作,支持旅游企业集团推进品牌连锁拓展和资产证券化。以实质性优惠举措支持旅游企业与经营者,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旅游经营者给予融资支持。对创新业态及时引导与规范,鼓励支持基层的微创新与新探索。

  3.扩大旅游就业渠道。大力扶持旅游中小微企业,鼓励支持旅游自主创业。开展旅游创客行动,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引导和支持本地农民(居民)、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进行自主创业。鼓励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在具备摄影写生、文化创作、非遗传承、旅游电商等条件的旅游集聚区进行创作创业,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就业区,积极创建无锡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4.强化法制保障。坚持依法兴旅、依法治旅,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江苏省旅游条例》、《无锡市旅游业促进条例》等政策规定,推动旅游管理向法治化、制度化、标准化转变,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切实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努力营造政会配合、部门联动、合力兴旅的良好氛围。

  (三)营造优质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氛围

  1.创设立足民生的旅游惠民体系。将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稳步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带薪休假和职工疗休养制度。加强对用工单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监管,加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倡导景区对市民优惠开放,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旅游景区(点)逐步扩大门票价格优惠范围,大力开展旅游惠民活动。从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和提高舒适度的角度出发,结合区域文化和区域功能,进一步增加绿地公园、休闲广场等公共休闲空间的供给,加快环湖、沿江、傍河、临溪等生态慢游系统的建设和提升。

  2.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加强旅游监管,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旅游主管部门会同公安、交通运输、卫生、气象等部门,向社会公布主要旅游景区(点)、线路、住宿等旅游接待信息和交通、气象、医疗急救等保障信息。加强对旅游安全的监督检查,将旅游应急管理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制定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旅游风险预警机制和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

  3.推进优质旅游服务工程。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鼓励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承担或者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参加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依托智慧旅游加强旅游市场环境和秩序建设。以旅游网站为平台,保持信息公开透明常态化,及时公开投诉处理、旅游诚信、服务质量等方面信息。通过大数据调查或深度访谈等方式,开展以游客满意度调查为核心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并定期公布。

  4.建立旅游志愿服务体系。旅游主管部门会同市有关部门、群众组织及单位建立旅游志愿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团体、公民参与旅游志愿活动,在信息咨询、翻译接待、秩序维护、医疗救助、文明督导、向导指引等方面提供热情周到的志愿服务。

  5.营造文明旅游大环境。动员全社会营造文明旅游大环境。开展文明旅游公益宣传活动,使文明旅游理念深入人心。落实《国家旅游局关于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重点整治出境旅游不文明行为,定期发布出境旅游文明提示,做到出境旅游管理审核培训责任到位、行前说明提示到位、领队履行职责到位;把好出境旅游管理“组团关”、“落地关”和“行程关”。

  (四)加快旅游人才培养

  1.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养和技能培训。建立以驻锡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中心和旅游企业为主的多元化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形成旅游人才链。鼓励和扶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设置旅游特色学科、专业和课程,开展国际间交流合作。鼓励高校与旅游企业共同建立旅游职业教育与服务技能培训基地。加强建设面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基地或固定培训点,不断增加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2.加强旅游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柔性引才,吸引社会智力资源来无锡服务。鼓励培养和引进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的旅游策划、管理、营销、导游等旅游人才,对符合相关政策的,按照规定予以奖励或者补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定期为无锡旅游问症把脉、献计献策,充分利用国内外旅游专业智力资源。认定和扶持一批旅游文创大师工作室,形成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培育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

  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依据与方法

  1.评价目标。无锡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是《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引领下的专项规划,规划目标与规划纲要保持一致。为确保无锡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相协调,使“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可行,必须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提出预防与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以促进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面协调发展。

  2.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

  《江苏省太湖风景名胜区条例》;

  《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

  《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无锡城市总体规划》;

  《无锡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无锡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无锡市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无锡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

  《无锡市旅游业促进条例》。

  3.评价方法。运用综合分析、价值评估、空间协调分析等定量与定性方法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分析、预测评价。

  (二)评价内容

  无锡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主要涉及无锡市旅游资源与环境现状,规划对生态、环境、资源等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规划实施对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无锡”总目标的作用与影响程度。

  (三)旅游资源与环境现状分析

  1.旅游资源与环境特征。无锡位居地势低平的太湖水网平原中心区位,江、河、湖、浅层地下水等淡水资源十分丰富,水面、平原、低缓丘岭与山地相间分布,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水、热、气、土、生物等自然要素条件组合好,物产富饶,自然景观优美,人文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城镇发达,历来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型农耕区。近45年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间出现众多不协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耕地锐减、生产型和生活型污染造成的大气与水域环境污染负荷重,给旅游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经过近15年的治理,环境虽然得到了有效改善,但仍然存在较多的困难,特别是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土地开发强度达到31.93%,“十三五”期间可用土地开发面积有限;我市全区域均属于三类以上太湖保护区,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2.资源与环境保护目标。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

  展的核心。多年来,无锡在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中十分注重旅游环境保护,优美的湖光山色造就了无锡旅游业的辉煌。“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与区域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其实质是打造更加优美的、高品质的环境来发展以休闲度假观光符合为主的中高阶段旅游。《无锡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生态文明方面的主要发展目标,“两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太湖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太湖低碳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开发强度严格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万元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5年下降10%。而本规划与之是高度一致的。

  (四)环境影响分析、预测与评价

  1.规划的环境协调性评价。规划编制中针对无锡环境保护目标,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从产业发展目标、规模、重点建设领域等与《无锡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无锡城市总体规划》、《无锡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无锡市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等的要求进行衔接,具有较好的协调性。

  2.发展规模与结构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期末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7.7%,主要发展指标居江苏省前列,旅游业成为无锡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目标和指标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符合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律。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下的旅游休闲空间结构巨大,旅游环境容量本底值高。规划中到“十三五”末年接待游客超过1亿人次,着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与改造旅游环境、新增旅游景区、完善旅游公共交通体系等措施可进一步提高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减轻瞬时高客流量可能带来的环境压力和对旅游环境容量造成的冲击。

  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中提出的着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形成八大主要旅游产品、打造城市休闲体系、旅游业态发展融合、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均围绕“强富美高的新无锡”总目标展开,侧重于“环境美”,提高城市宜居休闲品质。

  在规划旅游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措施与办法符合整体的环境保护要求。规划中提出的举措将推动环境持续改善,与无锡积极落实的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计划、加快推进的太湖水治理工程及深入实施的“蓝天碧水绿地”工程具有一致性。

  以切实保护太湖水体环境的高要求来提升完善马山国际旅游岛、环蠡湖风光带,通过采取得当的污染防治措施来减少五一、国庆等瞬时高客流量对太湖一级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等环境敏感地区的影响程度,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景区景观提升、建设完善旅游休闲度假设施必须达到资源保护、环境生态保护要求。

  3.空间布局环境影响的评价。围绕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打造“一岛、双环、两翼、四区、全域覆盖”的大无锡旅游休闲空间结构,符合无锡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虽然无锡部分旅游核心区域地处太湖一级保护区域,“旅游扩容”难度大,但“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与“强富美高的新无锡”总目标建设要求,与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的目标是一致。

  4.规划方案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负面影响。在规划实施过

  程中,旅游活动本身和旅游设施的开发建设都会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星级酒店、旅游服务中心、旅游休闲设施等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会因管理的不健全造成污染和景观破坏;时间与空间相对集中的游客群,尤其是旅游区超容量接待产生的生活型污染物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飞机航班的增加、车船密度的增加和排放的烟尘、尾气、废油等对环境的污染等。

  (五) 评价结论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评价结论。综上所述,本规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与《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实现既定的资源与环境保护目标。本规划的实施,是无锡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宜居品质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促进太湖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有助于太湖低碳创新示范区建设争取较大进展,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2.负面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为实现无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其基本对策主要体现在:保护太湖水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污染、进行旅游资源保护、在整个旅游发展过程中实施环境保护等 5 个主要方面。开发建设节能型绿色生态旅游产品,大力推进低碳旅游,降低物态消耗,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高标准建设生活型污染处理设施,并纳入城市污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集中处理系统工程之中;推进智慧城市及智慧旅游建设,通过对景区景点设施进行提升与完善、环游疏导、信息化建设等,加快构建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旅游容量,减轻旅游区超容量接待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生态的影响;营造文明旅游大环境,在旅游区实施生活固体废物集中堆放处理、清理与环卫整治,向游客进行环境卫生宣传教育,设置旅游指示牌等,减轻固体废物污染对景区美观的影响。

责编:法制办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