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5 08:00 来源:宜兴
宜兴市丁蜀镇,这座被紫砂文化浸润千年陶都,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工艺闻名遐迩,是该镇最具含金量的“城市名片”。丁蜀镇镇域面积2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下辖46个村社区,经济发展多元、历史特色浓厚、流动人口繁杂,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各类矛盾纠纷仍旧交织叠加,形势复杂。2021年年底,丁蜀镇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全面推进镇综治中心建设。按照资源整合、功能融合、力量协同的要求,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体化运行、一揽子解决”机制,形成“陶网善治 五色联盟”工作特色品牌。2023年以来,丁蜀镇综治中心共接待群众4380批次,提供法律咨询2208人次,信访事项按期办结率100%,初次信访一次性化解率达97.33%。
“变”的是治理机制的多元融合
“不变”的是共建共享的理念根基
丁蜀镇综治中心占地580平方米,设置了“一厅十室”,即服务接待大厅、陶娘舅调解室、领导接访值班室、妇女维权工作站(室)、社区矫正室、合法性审查室、心理咨询室、“法官+”工作室、远程会见室、宣告室、网格教室等功能室,在接待群众诉求、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化解矛盾纠纷、信息化指挥调度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真正发挥“一站式”化解矛盾纠纷的职能作用。
综治中心按照“1+5+N”工作体系要求,除了综治、信访、司法的常态性入驻外,住建、人社、物业、城管等多个单位的轮驻持续扎实开展,年轻干部一线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要不断跟进落实。优化建立会商研判机制,信访接待、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政策咨询等受理窗口,制定服务标准,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实事共做的解纷格局。联动法庭、公安、交警等部门,形成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相互配合,公调、交调、访调、诉调实现无缝对接。
“变”的是治理模式的迭代升级
“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核心准则
“真的很感谢你们,保障了我们消费者的权益。”
消费者李某在微信视频号“**艺术馆”店铺购买了壶身刻有“某某刻”字样的紫砂壶,但收货后发现与真品存在一定差异。李某便与店铺客服联系,要求退货退款。然而,店铺坚称该紫砂壶确为大师刻字,不同意退款要求。丁蜀镇陶娘舅调解工作室受理此纠纷后,第一时间与双方当事人取得联系,并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确认,该壶并非大师刻字。该店铺在直播带货过程中宣称茶壶的装饰刻绘部分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某大师刻绘,借此大师名义吸引消费者购买,误导了消费者,侵犯了其知情权、选择权及公平交易权。经调解,店铺同意退货退款,并立即关闭微信直播,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后续整改共治。作为紫砂行业化解纠纷的“前哨站”,丁蜀镇陶娘舅调解工作室迅速介入,最终为消费者挽回了经济损失。
近年来,随着直播带货和网络销售的兴起,紫砂陶器网络市场频频出现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为此,丁蜀镇陶娘舅调解工作室联动陶瓷行业协会、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成立“守护紫砂”法律联盟,探索建立全流程的调解服务跟踪体系,保障紫砂行业相关纠纷的公正处理,包括泥料工艺认定、侵权责任、损坏赔偿等工作。今年以来,成功调解涉及紫砂原料、创作、烧制及销售等环节的矛盾纠纷67起。
“变”的是治理技术的智能跃迁
“不变”的是平安守护的底线思维
丁蜀镇以精细化管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将原本155个综合网格根据区域广度、人口密集度等因素细化为683个微网格。同时,还根据行业特色划分了11个专属网格,精细描绘出社会治理的“一张网”底图,进一步细化“吹哨报到”机制,确保工作无缝衔接。制定“7+24”项网格服务管理清单,探索建立入格事项的部门与基层双向评估机制,不断推动工作方式和服务流程的改进,提升群众满意度。深入推进“警网融合”试点工作、持续开展“两争两学”活动,网格服务管理效能不断提升。筑牢风险防控屏障,紧盯重点群体救助管理,逐一落实动态摸排、日常关怀及帮扶解困等措施,系统性地解决了“漏排失管”问题,因重点人员引发的行政和刑事案件逐年下降。
在加速“智治”建设的进程中,科技动能为平安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目前,已安装技防监控探头2918个,其中包括1690个“村村通”监控探头、840路人脸识别系统,确保覆盖全面。完成智慧安防小区及老旧小区的改造,有效提升了预警能力,实现了全方位的智能响应,守护着城市的平安。在原有技防建设基础上,全镇进一步强化空中巡查网络,搭建了丁蜀无人机智慧巡查监管平台,并已部署建成三个无人机“鹰巢”。通过5G超视距自动飞控技术,实现了全域无人机巡逻,确保重点区域的安全隐患能精准排查并实时监控,确保24小时无死角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