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7 06:14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占地150亩的工厂化水产养殖车间,提供“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的农事服务中心,仅由1人操作的稻米自动化加工车间,高大宽敞的蔬菜加工、冷链设施……11月6日全市农业农村重点项目观摩交流会上,这些拉长现代农业“短腿”的科技项目令人振奋。会上获悉,今年我市上报省厅的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大步走”,新建项目74个,年度计划投资85.35亿元,较去年分别增14个、1亿元。新建项目中,有近4成为投用新设施多、生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近几年来,我市持续围绕稳产保供、科技创新、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产业融合和乡村建设七大领域,加强资源整合、统筹谋划,重点开展单个年度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建设。市农业农村局人士表示,通过政企合作、政产学研协作等方式,稻米、蔬菜、水产等传统产业正快速向高质、高效转变。
在宜兴官林镇数字低碳生态养殖项目基地,一群群鲈鱼、鲥鱼在一个个陆基养殖圆桶内自在生长。“我们采用工厂化养殖方式,占地15亩的车间内有268个陆基圆桶,一年可产鱼45万斤。同样的产量用传统池塘养殖方式的话,需要占地150亩。”项目负责人刘朝阳说。每个陆基圆桶都配有物联网设施,水体温度、pH值等指标在电脑和手机上实时显示,工作人员据此开启增氧设施、科学投喂和防病,桶内水体24小时流动,鱼的生长环境比池塘养殖更优。基地产生的养殖尾水经过生态塘和相关设施净化后回用,和直排入河的传统渔业养殖方式比更为绿色化。
科技力量颠覆了传统农业认知。杨巷镇新兴米业公司新建厂区,千余平方米的稻米加工车间内,只有一个人在中控车间操作,去石机、全自动砻谷机、砂辊碾米机等进口设备各自按指令运行。加工好的大米通过传送带送到包装车间后自动滚入米袋,一旁2名工人负责添加米袋、查看机器运行情况。“新厂预计可年产大米10万吨,是老厂的3倍多,且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加工工艺更优。”企业负责人杨田平说,新厂除了配有2万吨原粮仓、日处理能力达500吨的烘干中心,还在加紧建设1万吨低温粮仓及1000吨低温成品大米库。
科技对农业种植端的“改造”同样令人感叹不已。在官林镇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项目现场,宽敞的农机库和烘干仓储、工厂化育秧车间、粮食烘干仓储中心、数字管理与农产品展示中心、农资服务中心和粮食初加工中心一应俱全。“这里提供粮食‘耕种管收’和农技培训、农事研学等服务,有力推动官林及周边粮食产业提质扩能,从‘原粮输出’向‘成品增值’转变。”中心负责人毛洪南说。而在徐舍镇胜道农业智慧蔬菜项目现场,蔬菜通过输送机输送到加工车间,经过气泡清洗、漂烫、冷却等程序后成为一包包加工菜被送到安井、三全等知名食品企业。“蔬菜易腐烂、保鲜期短,加工能延长蔬菜供应周期,稳定市场供应和价格,项目将带动周边20多户农民就业,辐射徐舍镇蔬菜种植户,为全镇蔬菜全产业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项目负责人吴亚清说。
来源:无锡日报
当前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