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19个项目签约193.4亿元!零碳发展擘画“无锡方案”

发布时间:2021-05-21 12:34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19个项目签约,总额约193.4亿元,涵盖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光伏发电应用、新能源电池制造、绿色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呈现出“院—区—园一中心一基金”的总体发展架构。

  19日,碳中和碳达峰无锡成果发布会,清晰呈出零碳发展的“无锡方案”。

  

  01

  多元应用场景

  贡献千万吨级碳减排量

  一场引领数十年的“碳中和”长跑,

  一切从最小的“细胞”开始。

  本次峰会,大到新能源接送用车,小到生物可降解材质的水笔、再生纸证件,都透露出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清洁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利用,更是成为“黄金抓手”。几分钟完成电池更换、可替代柴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换电模式每10万公里能够节约将近1000小时……昨天,由国家电投规划运营的换电渣土车无锡示范点正式启动,项目瞄准重载物流、市政运输、城市交通等领域,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级电动运输平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十四五”期间,国家电投将在无锡开展智慧城市平台+智慧能源网络(融合低碳监控指挥中心)、低碳(零碳)示范区、煤改燃气、乡村振兴、抽水蓄能、氢电船舶、核技术应用等一系列规划项目,为无锡每年贡献约1000万吨的碳减排量,对碳达峰年峰值降低的直接贡献超过10%。

  让“细胞”活跃度增强的,还有依靠领域优势,实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江南大学拟在江南大学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联合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高校,升级组建无锡低碳研究院,搭建政府、科研单位、企业相互支持的合作平台,构筑系统性、持续性解决方案,辐射周边区域的绿色低碳发展。

  

  02

  产业园区并进

  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从过去的应付治理,转向现在的末端治理和低碳转型,地方政府对“双碳”倒逼产业转型的共识,在这场盛会上更加强烈,并一一落地为实。

  6月,在宜兴环科园,一座被称为生态综合体的污水资源概念厂将投入使用。污水变成纯净水、废弃物变成营养土、厂区能量自给零碳生产,这些前瞻性的绿色创新资源,随着“双碳”时代的风口,转化为打造“零碳创新中心”的动力。

  通过关停原年排放二氧化碳600万吨的热电厂,宜兴在原地建设零碳创新中心,实现从能耗大户到零碳排放的“蝶变”。通过“低碳技术创新社区、低碳产业制造基地、低碳技术示范中心、低碳运行服务中心”四个主要构成部分,打造集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模式推广于一体的零碳产业高地,为宜兴、江苏省率先“达峰”乃至全国碳中和、碳达峰打造示范项目。

  如何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以点带面,则是新吴区构建零碳科技产业园的基本思路。成果发布会上公布,零碳科技产业园将以构建 “一核九园二社区”产城融合发展格局为脉络,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行业示范为主线,打造零碳科技产业核心区进行试点示范,以此带动22平方公里的零碳科技产业园,再进一步推动220平方公里的高新区全覆盖,实现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 

  到“十四五”末,产业园引进低碳相关科技企业1000家以上,建成 “零碳”园区5个以上,低碳社区2个,实现产业园人才密度、科创浓度、应用维度、产业高度和国际知名度的“五倍增”。

  03

  智慧能源涌动

  聚成一座“碳中和”之城

  本次峰会不仅签约了一批基金项目,同时还加强了与头部股权投资机构的战略合作,未来将在无锡设立一批重量级零碳基金,引导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领域。

  正在谋划中的中金协鑫碳中和基金总规模达到100亿元,将为无锡绿色能源和环保领域优质企业和项目注入“源头活水”。

  项目、基金、园区作为绿色发展的注脚,最终的目标是汇聚成“碳中和”城市。

  以此为契机,在无锡经济开发区展示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规划中,将各种感知设备统一接入城市物联感知网络,实现水网、燃气、照明、垃圾处理“城市一张网”管理,打通不同部门和业务系统的数据;一张大数据图“一屏”观土地规划、交通、生态环境等运行态势;利用“物联网+”的技术,“系统大融合”做好辖区内燃气设施、停车管理、电梯设备管理等综合服务。通过智慧城市+智慧能源项目,以“一网一屏一系统”为目标,整合物资流、交通流、基础设施流、信息流及社交人流,形成示范引领,集聚拉动的发展模式。

  “双碳”时代来了,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

  国家高新区该怎么做?

  在昨天举行的2021碳达峰碳中和无锡高新区高峰论坛暨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揭牌仪式活动中,无锡高新区给出答案——要实现“双碳”,需要依靠“两只手”发力,一只手是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出台政策法规进行约束、激励和监管,营造良好环境;另一只手是市场,依靠碳市场交易和绿色金融投入等,通过市场机制来促使企业主动参与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

  无锡高新区是全国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早已融入区域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组数据可见其成效:2020年,以占无锡全市4.8%的土地、6%的二氧化碳排放、10.7%的能耗,实现了占全市15.6%的地区生产总值、31.1%的规上工业增加值、35.4%的到位注册外资和57.1%的进出口总额;作为一个以发展第二产业为主的板块,“十三五”末碳排放强度仅为全市的38.5%;单位GDP能耗为0.205吨标煤/万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68.3%,仅为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的45.9%;单位工业增加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仅为市平均的1/5。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

  高新区率先规划建设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

  未来这个产业园如何布局?

  无锡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新吴区副区长朱晓红表示,产业园一要汇聚绿色低碳的研究机构、咨询机构和实施机构,为行业提供解决方案;二要让新技术、新模式在这里先行先试;三是与绿色金融合作。“十四五”期间,零碳科技产业园将抢抓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绿色产业发展机遇,构筑绿色低碳技术优势,提高产业绿色竞争力,打造产业要素集聚地、低碳人才汇集地、行业应用示范地、绿色技术策源地、国际交流首选地,积极争创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

  政府顶层设计规划出一个产业园,必将吸引大批绿色低碳科技产业项目入驻。

  昨天的活动中,20个项目集体签约,涵盖零碳基金、低碳产业示范园、零碳科技产业研究机构等行业各领域,将助力零碳科技产业园做强做优低碳绿色产业链条。晟能科技是一家提供能源管理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董事长倪晓宇表示,希望用专业产品和服务,为高新区、无锡市以及长三角甚至全国提供“双碳”管控解决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双碳”产业发展中,资本市场是最强大的“加持”,此次有好几个基金“看中”零碳科技产业园,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就是其中的一个。中金资本副总经理屠继贤介绍,该基金总规模10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主要围绕碳中和背景下展开各类绿色投资,“我们持续关注绿色和新能源赛道,在电动汽车、光伏、氢能等领域积极展开投资布局。”

  发挥生态和先发优势快速布局

  零碳创新中心揭牌,“环保之乡”加速转型

  昨天的宜兴市高峰论坛上,零碳创新中心揭牌,标志着宜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正式驶入快车道。

  

  “全力打造长三角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高地,致力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更优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宜兴市市长陈寿彬在现场表达宜兴发力“双碳”的信心。

  这样的底气来自于宜兴的生态优势和先发优势:林木资源丰富,实有林地面积70多万亩,可形成碳汇能力1800多万吨/年,碳汇资源全省领先;作为中国“环保之乡”,经过40多年的发展,拥有5000多家环保企业,已成为环境治理的示范者、环保技术的集成者、低碳产业的先行者,完全有基础、有能力、有担当成为引领中国低碳事业发展的弄潮者。

  零碳创新中心就是宜兴环科园基于40多年的产业积淀以及提前布局的绿色创新资源,围绕“实现零碳目标,发展零碳科技,培育零碳产业”而提出的创新集群发展模式。“打造集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模式推广于一体的零碳产业高地,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宜兴模式’。”宜兴市副市长、环科园管委会副主任储红飙介绍,零碳创新中心由4个部分组成,包括低碳技术创新社区、低碳产业制造基地、低碳技术示范中心和低碳运行服务中心,将争取长三角碳交易中心宜兴分中心、江苏省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在宜兴试点,同时配套完善的生活商业社区,形成宜居、宜商、宜创的低碳产业配套环境。

  宜兴近年来重点延链补链发展光伏产业,抢抓机遇布局氢能产业,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曹军威对宜兴产业发展方向高度认可。

  当天,宜兴市政府与国家电投集团江苏公司签署《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十四五”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宜兴打造更多的‘金山银山’”,国家电投江苏公司副总经理尹飛这样形容双方的合作。国家电投将充分发挥先进成熟的清洁能源技术优势、管理经验和行业上下游影响力,致力于打造宜兴乡村振兴新模式,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项目、综合智慧能源项目,推动绿色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等。同时,宜兴市城投公司与南京川利能源,杨巷镇政府与国家电投宜兴银环智慧能源有限公司进行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等项目的签约。

  据了解,接下来宜兴将立足现有丰富碳汇资源、完备产业体系,高水平推进零碳创新中心、碳排放权交易分中心、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建设,以率先姿态、过硬成效,引领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如何促进高质量发展

  圆桌论坛支招——

  新风口下,学会“倒逼”

  “双碳”如何促进地方的高质量发展?昨日的碳达峰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圆桌论坛上,清华大学碳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段茂盛、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葛小波、南京发改委资环处副处长吴小进、苏州发改委资环处处长胡军,就此展开一番精彩对话。

  

  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都在关注的话题,中国迎来了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尽管目前我国尚未探索出一套成熟经验,但段茂盛表示,业界已经对“双碳”目标形成一定共识: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低碳化、去碳化。“从全中国来看,工业生产还是一道难关。从能源供给来看,电力系统正在通过新能源降低碳排放,风能、太阳能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水泥、钢铁、化工等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受制于自身的机理,很难减少碳排放。”段茂盛说。这就催生了相关领域的新技术需求。他认为每个城市需要了解自己碳排放的结构,对症下药。

  吴小进对此表示赞同。在他看来,南京、苏州、无锡都将迎来低碳的大趋势。南京产业偏重、能源偏煤,要实现“3060”的目标还需跳出目前的传统跑道。因此,换道超车的任务艰巨,“但对南京而言,也是一项新的机遇。”去年年底,南京与东南大学成立全球首个以“碳中和”命名的研究院“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来探索、制定碳中和的相关政策、措施。

  苏州作为外向型经济城市,在全球抢抓碳达峰碳中和的趋势中嗅觉十分敏锐。外资企业对碳中和碳达峰相当重视,尤其是在供应链产业链上的碳排放管控,这为苏州的减碳政策提供不少启示。“建立碳排放数据库是当前紧要任务。”胡军说。

  新风口下,迎来机遇的不仅是城市产业的升级转型,资本也对相关领域关注更多。出于政策的支持,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融资获得了很大便利,这将直接影响未来几年市场的投资格局。葛小波介绍,截至去年年底,社会上的公募资金已达到20万亿元、私募的基金接近10万亿元,这两项资金将在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倾斜很大比重。因此,国联证券梳理出四大投资方向,包括风电光伏在内的基础新能源领域、促进终端节能的领域、功率半导体实现节能降耗领域、固废等生产物料处理及再生能源的领域。

  “我们要自己学会倒逼,促进产业转型,降低碳排放。”段茂盛说。对目前碳排放比较重的八大行业,中国要通过市场激励的机制,通过碳交易的手段来平衡碳排放,刺激企业研究新的减少碳排放的技术。

来源:无锡日报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