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公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0—2022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6日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文号 锡政办发〔2020〕42 号
制发机关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0-08-04 13:47:18
文件状态 执行中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现代服务业

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0—2022年)的通知

锡政办发〔2020〕42 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无锡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 年8月4日

 

无锡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

行动计划(2020—2022 年)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现代产业发展政策的意见》(锡委发〔2019〕21号)精神,聚焦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迫切需要,推动无锡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增创新优势,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实施期限为2020―2022年。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策部署,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对标找差为导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要素集聚为保障,推动我市现代服务业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加快形成融合集聚、创新驱动、多元开放、人才保障、企业带动、项目支撑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为建设世界格局中的无锡、现代化形态下的无锡,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对标找差,跨越发展。坚持以更高标准确立发展目标,将先进城市立为追赶标杆,在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物流服务和商贸服务等方面切实把发展差距转化为发展动力,把短期优势转化为长期优势,高效率地推动无锡服务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深入推进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融相长、促进服务业各个业态之间渗透交融、协同并进。

  ——突出重点,特色发展。坚持把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和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相结合,聚焦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挥比较优势,注重梯次发展、错位发展,在巩固服务业发展比较优势的同时,尽快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

  ——精准施策,闭环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认真组织现代服务业重点投资计划,把“项目化、目标化、节点化、责任化”要求贯穿全过程。

  二、总体目标

  依托无锡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人力资源和咨询服务、会展服务六大生产性服务业;强化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服务、旅游休闲服务、健康养老服务、商贸服务四大生活性服务业。聚焦重点任务,实施融合发展提升行动、集聚发展强化行动、骨干企业培育行动、重点项目引培行动、人才保障增强行动五大重点行动,综合提升我市现代服务业结构层次和辐射能级,力争把无锡建设成为全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样板。

  ——提升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到2022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2%以上,在全省排名保持前列。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不低于GDP增速。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5%。

  ——增大贡献份额,扩大就业比例。到2022年,实现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达到43%以上。

  ——提高集聚能力,优化资源要素。争取培育营业收入超300亿元服务业集聚区9家以上,推进16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扩大规模,到2022年,力争实现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年均增长8%、年均就业人数增长5%。

  ——强化项目管理,滚动推进建设。围绕重点领域,建立服务业重大项目库,每年遴选30个左右投资强度大、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三年内重点推动100个左右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三、重点任务

  (一)聚焦十大重点领域

  一是发展金融服务。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主动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加强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加快形成门类齐全、服务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到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左右,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社会融资总量累计接近5500亿元,其中直接融资累计达到3000亿元左右。新增境内外上市挂牌公司40家左右;无锡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上线企业超过3万家,累计撮合融资超800亿元。

  支持市国联集团发挥金融全牌照优势,做优做强金融。推动无锡农商行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推进台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无锡分行开业。深化与上交所、深交所合作,积极开展企业上市的培育和辅导,不断完善“股改一批、辅导一批、报会一批、在会一批、发行一批”的良性后备梯队,上市工作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规范发展小贷、融资担保、商业保理等地方金融从业机构,加快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设立。加快宜兴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引导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培育形成1—2个金融机构集聚区。(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中国人民银行无锡市中心支行、无锡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是发展科技服务。打造先进的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立涵盖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到2022年,争取培育科技服务上市企业2家以上,形成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50家左右,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80家以上,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

  把握国家和省布局建设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的有利时机,推动深海极地装备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无锡)智能计算与传感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尽快在锡落地。持续增强我市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和区域创新能力,形成对科技创新的全面支撑。强化我市创新型园区能力提升,制定出台创新型园区建设政策意见,统筹联动全市资源要素,科学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加快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以太湖湾科创带为核心,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集聚区。组织实施重大成果转化,集中推进一批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产业化。(市科技局牵头,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教育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场监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是发展物流服务。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打造多式联运、制造业供应链、保税物流、电商快递物流、公路集散分拨、智慧物流等六大物流体系。到2022年,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5亿元的物流示范企业5家,争取培育物流上市企业1—2家,规模以上物流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7%。

  围绕区域性物流枢纽定位,完善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强化交通组织引导,加强企业自律和行业监管,严格货运合规安全运营,提高物流产业效能和创新能力,  增强物流服务实体经济的新动能。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打造多式联运、制造业供应链、保税物流、电商快递物流、公路集散分拨、智慧物流等六大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网络货运(无车承运人)、卡车航班、高铁快运、冷链物流等新业态;建设干支配一体化城乡配送三级网络。优化物流园区与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增强服务关联度。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打造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推进空港物流园、西站物流园、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通江物流园、无锡食品科技园等园区加强商业模式和技术运用创新,完善功能设施配套,提高物流全过程智慧化服务能力,切实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构建要素集聚、功能提升、产业升级、互促发展的新物流运作体系。(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大数据管理局、邮政管理局,市机场集团、市地铁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是发展信息服务。提升信息服务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构建涵盖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工业APP等信息产品和信息系统集成、云服务、大数据、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产业生态体系。到2022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长12%,产业规模达到1700亿元;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年均增长15%,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争取培育信息服务上市企业3—5家。

  培育一批技术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信息服务产品,拓展信息服务应用领域。构建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内容、信息技术服务等完善齐备的信息服务产业体系,促进信息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握国家大力推动发展数字经济、信息消费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家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推进我市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巩固无锡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等领域的优势,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发展,初步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力、带动力的全球知名的特色信息产业基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大数据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是发展人力资源和咨询服务。坚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原则,建立涵盖人力资源、信息咨询、产权交易、检索咨询、教育培训、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经济管理等高端领域的人力资源和咨询服务体系。到2022年,全市人力资源和咨询服务机构总数达到800家,人力资源和咨询服务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实施数字商务促进工程,加强商务平台建设和引进,培育细分领域领军企业。鼓励人力资源服务规模以上企业申报入库,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价值链提升。建设和完善咨询与调查、广告、会展、职业中介、知识产权服务等重点商务服务领域的服务标准体系,对已有的行业服务标准要及时更新,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大力发展标准检索咨询、质量认证等标准服务,培育无锡本土检测、认证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咨询服务业信息数据库。(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司法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是发展会展服务。发挥我市产业基础雄厚、区域环境良好、交通设施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整合会展资源,培育会展市场。到2022年,年举办会展活动超180个,展览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形成5—8个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会展品牌,会展产业营收年均增长10%,综合经济效益近70亿元。

  加快推进无锡国际会议中心及周边交通、餐饮、住宿、文娱、购物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以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和无锡国际会议中心为主体的会展产业核心区,形成集聚效应。通过举办无锡会展推介会和参加国内外各类会展行业活动,大力宣传无锡城市形象,吸引会展项目落户无锡。结合我市优势产业基础,做大做强“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等品牌会展项目,引导会展活动向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市贸促会牵头,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是发展文化创意服务。立足自身优势,突出重点领域,加快构建涵盖影视传媒、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数字文化、文化制造等方面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到2022年,力争培育年产值超100亿元的文化创意园区2个,力争新建1—2个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

  整合国内外优秀创意设计资源,以文化创意和技术创新为重点,推进创意设计与高端制造、传统工艺美术、时尚服饰、体育、金融、建筑、教育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转变,形成创意经济无边界渗透格局。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提升,重点打造宜兴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滨湖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新吴无锡国家广告产业园等创意园区,推动无锡古运河华侨城、宜兴大拈花湾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强度高、主体优的项目如期建设运营,完善融创文旅城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市文广旅游局牵头,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商务局、体育局、统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是发展旅游休闲服务。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构建全域化、多元化、多层次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努力打造省内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到2022年,创建2—3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年接待国内游客超过1亿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7.7%。

  结合旅游资源特征,引导各旅游度假区持续打造特色休闲度假品牌,如马山“禅意文化”、阳羡“深氧界”、阳山“蜜桃小镇”、锡山“荡口古镇”、伯渎河“七里画廊”、江南古运河“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等。指导宜兴市、梁溪区、滨湖区通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并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惠山区、新吴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满足休闲度假需求为导向,推动锡钢浜游客集散中心、耘林精品园林酒店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构建全域旅游产品体系。着力培育文旅消费热点,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积极引进夜间演艺、夜间灯光秀、夜间美食等夜游产品,满足游客多元化的夜游需求。以无锡影都、海澜飞马水城、田园东方、山南头艺术文化村、龙池山自行车公园等景区和文旅项目为依托,推进旅游业与康养、体育、文化、影视、农业、工业、教育、交通等产业等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新兴业态产品。加紧培育本土OTA企业,依托无锡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优势,不断提高“太湖明珠,江南盛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市文广旅游局牵头,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教育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卫生健康委、体育局、大数据管理局,市文旅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是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依托无锡山水、医疗、康养资源,打造长三角健康养老服务基地,高质量构建功能完善、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全产业链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到2022年,全市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5%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47张;社会办养老床位占比达75%以上。

  深化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双试点”工作,通过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优化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深化医养结合、加强养老服务监管、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等途径,进一步健全设施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增加养老服务优质供给。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加强医养结合信息化支撑,大力发展健康管理、健康服务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加强医养结合机构的依法监督管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全民健身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运用商业运营模式推动体育场馆多层次开放,精心组织无锡马拉松、跆拳道世锦赛、斯诺克世界杯、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太湖国际帆船拉力赛等大型赛事。(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卫生健康委、体育局、大数据管理局、医疗局,市文旅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是发展商贸服务。优化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统筹优化商业布局,提升商业运营质态,发挥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到2022年,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挖掘“互联网+商贸”新亮点、新业态、新模式,电子商务零售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全市品牌连锁便利店门店超过1200家。

  积极推进我市高品位步行街建设工作,推进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和崇安寺步行街区等省级高品位步行街改造建设,支持溪南公馆、美湖文化街、惠山古镇文化休闲特色街区、江阴市人民路步行街等一批高品质商业街、步行街改造提升,培育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体现城市风貌和历史文脉的各类街区。推动中心城区核心商圈、太湖新城商圈、滨湖区河埒口商圈、锡山区荟聚商圈等四个成熟消费场所的业态能级和集聚度不断提升,商业大厦、百联奥特莱斯、华润万家、宜家购物中心等重点零售企业销售平稳增长,推动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推动品牌连锁店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发展,优化我市品牌便利店体系,主城区形成“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支持天鹏、朝阳等农商互联龙头企业建设具有产后商品化处理功能的产地集配中心、冷库、产地仓等设施。(市商务局牵头,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五大重点行动

  一是融合发展提升行动。依托无锡制造业基础优势,探索完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交叉渗透、交互作用为重点,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更广范围、更深领域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服务化,3年内争创20家市级两业深度融合试点企业,2—3个市级两业深度融合区域集聚发展、产业集群试点,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约水平,积极推进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大数据管理局、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是集聚发展强化行动。按照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方向,加快完善集聚区各类发展规划,注重产业定位、空间布局、业态结构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引导集聚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以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根据集聚区的自身条件和系统差异性,突出各自业态和功能特色,集聚相关的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深入推动各服务业集聚区专业发展、集聚发展和品牌化发展。3年内,争创1—2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5—8家市级服务业集聚区。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共建等方式,加快布局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集聚区内金融、商务、科技、信息和人才培训等配套平台建设,满足企业发展,提升集聚区发展层次。(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商务局、文广旅游局、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是骨干企业培育行动。鼓励和推动现有骨干企业围绕创新前沿领域和跨界融合,强化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建立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在具有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市场竞争充分的服务业领域中,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突出的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3年内,争取培育80家以上服务业骨干企业(含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鼓励企业总部化发展,支持太湖新城、锡东新城等重点潜在总部经济集聚区做大做强,到2022年,经认定的总部企业达到60家以上。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资源整合、上市挂牌,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每年新增行业上市企业2—3家。(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商务局、文广旅游局、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是重点项目引培行动。大力开展服务业专项招商活动,利用进口博览会、广交会等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对接世界500强、大型国有企业、国内500强企业,精心组织经贸招商活动,加强市投促中心对新项目的招引,争取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现代服务业项目。制定项目滚动计划,形成接续不断、滚动实施的储备机制和良性循环体系,健全服务业重大项目库,每年遴选40个左右投资强度大、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入库。实行动态化和分级管理,抓好重点服务业项目的协调和服务,加强部门间协同,实施市区联动的重大项目挂钩服务制度,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帮助项目单位落实相关建设条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研究国家和省服务业发展政策,争取更多项目获国家和省资金扶持。(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商务局、文广旅游局、外办、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是人才保障增强行动。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着力引进和培育科技金融、专业物流、知识产权、科技研发、法律、财务、人力资源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外包、电子商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领域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激励机制,通过技术入股、管理入股、股票期权等多种分配方式,吸引集聚服务业高技术人才,并在住房,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大力鼓励服务业人才创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司法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商务局、文广旅游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贸促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全市服务业发展领导组织体系,优化调整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成员,在领导小组下设立综合协调办公室和十个专项工作组,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行动计划的综合汇总、考核推进、统筹协调等工作;十个专项工作组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负责,其中,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推进金融服务工作,市科技局牵头推进科技服务工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推进信息服务,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推进物流服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推进人力资源和咨询服务,市贸促会牵头推进会展服务,市商务局牵头推进商贸服务,市文广旅游局牵头推进文创服务和旅游休闲服务,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牵头推进健康养老服务。各专项推进工作组要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认真组织落实,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二)制定配套政策。根据行动计划各工作组、相关部门、板块负责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在此基础上,根据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安排、突出重点”为原则,明确每一年度的工作要点,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各工作组、相关部门、板块要主动担责切实履责,合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确保每一年度的目标任务完成。

  (三)强化考核督查。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专项考核体系,领导小组根据本行动计划,按年度制定工作要点,各工作组、相关部门、板块负责具体工作推进落实,考核结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督查和通报机制,做到有奖有惩,推动资源要素、扶持政策向工作力度大、成效好的部门或板块集中。

  (四)做好舆论引导。利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多种宣传媒介,采用新闻报道、专题专栏、线上线下活动等各种形式,宣传解读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宣传放大服务业方面的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宣传推介品牌园区、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无锡服务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健全长效管理。加强目标管理,健全统计体系,由市统计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加强对服务业重点领域的统计核算和动态监测评估,更加科学、全面、准确反映我市服务业发展整体情况和水平。在动态监测评估基础上,针对问题及时调整工作办法举措,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持续高效推进无锡服务业发展。

  附件:1.2020—2022年无锡市现代服务业各领域重点项目

  2.2020—2022年无锡市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计划

责编:司法局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