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法治引领下的垃圾分类即将启航

发布时间:2019-09-04 11:18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无锡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将于9月1日起施行,无锡将正式进入垃圾强制分类时代,这是一场关于生活习惯的根本变革。

  法治先行是我市推动垃圾分类的鲜明特色,在前端层层发动、逐级推进的同时,分类设施的布设、收运体系的构建和终端处置设施的建设也在持续提速,为《条例》的贯彻实施做了充分准备。完善设施和体系、提升思想认识进而改变行为习惯的系统工程即将在法治的引领下启航。

  

  魔法课堂、艺术表演、辩论会宣传引导形式多样引人入胜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让市民群众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方法,培养分类投放的习惯,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是实施垃圾分类的源头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等整个流程的质量和效率。

  组织一批青年城管队员到社区通过打快板的方式宣讲专业知识,组织青年学生上门宣传,到中小学校去上垃圾分类主题课,这两年无锡市城管局、无锡环卫处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引导活动。

  锡山区垃圾分类主管部门则推动相关再生资源企业、自愿者组织和社区、物业单位,将各种垃圾分类知识穿插在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表演中间,寓教于乐。从春江花园小区开始,这种垃圾分类艺术表演已经举办了十多场。“政府不花钱,只做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锡山区城管执法局环卫科科长王文军说,与官方面孔相比,这种形式更吸引人。

  4个垃圾箱分别标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按照“魔术师”的指引,小学生将生活中产生的塑料瓶、香蕉皮、废纸巾、废旧电池等垃圾按照分类要求,对应投入正确的垃圾桶内。接着,魔法垃圾桶对这些垃圾进行模拟“处置”。再次打开垃圾桶,可回收的塑料瓶变成了可以利用的纸张,宣传回收再利用的理念;湿纸巾变成一张纸瞬间烧掉,则是模拟对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置。这是新吴区新安实验小学的垃圾分类“魔法课堂”。“给小学生上魔法课堂分类课,就是要通过这种直观、鲜活的形式,告诉孩子们垃圾应该怎么分类,分类后的垃圾最终都去了哪里,最终通过‘小手拉大手’推动垃圾分类进入家庭。”新吴区城管执法局人士说。

  “垃圾分类在古运苑是否能做好?”这不是一个问答题,而是古运苑社区组织的垃圾分类主体辩论会的辩题。参与辩论的双方,老青少代表各一名,“少”是在校学生,“青”是业主代表,“老”是常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辩论的目的不在于得到一个什么答案,而是在深入辨析中分析推进垃圾分类需要突破哪些关口,寻找解决的思路和举措,更重要的是吸引居民关注、参与。”社区书记朱元怡说。

  作为梁溪区垃圾分类先行先试试点小区,古运苑社区一直把宣传引导工作放在推进分类的首要位置。在举办各种宣传展览、垃圾分类主题晚会和垃圾分类辩论会之外,社区、物业还积极配合梁溪区主管部门引进的试点企业衣衣不舍,早在2017年就开始了上门宣传。“主要是逐户进行宣讲,引导居民参与,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当年就有一半以上的住户完成了信息采集,生成了唯一对应的二维码,为建设信息系统做基础。”衣衣不舍工作人员说。

  滨湖区山明社区的方法是答题。山明四村开始垃圾分类后,社区和物业管理站就明确安排专项资金为居民提供垃圾桶、垃圾袋等分类物品,居民从第二次领取这些物品时开始,就需要做一张垃圾分类考卷。在领取的这些物品上面,也都印有各种具体指导垃圾如何分类的小知识和图片,形成二次宣传效应。山明社区相关负责人说:“经过半年多的不间断宣传,老年人对垃圾怎么分类都比较清楚。部分租住人口流动性较大,社区就反复宣传。”山明四村106号的陈老伯说:“厨余垃圾大家用的都是到社区参与答题后领取的专用垃圾袋,存放厨余垃圾不滴漏,现在楼道里都是干干净净的。”

  

  选拔加培训加考核加督导一支专业指导员队伍呼之欲出

  用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专业指导员来补足一般志愿者专业知识的不足,是法治先行的具体体现。

  22日,太湖街道申新社区负责物业管理的社工周志艳代表所在社区,到无锡市城管局参加了垃圾分类专业指导员统一培训。与此同时,丰裕园二期居民席美丽看到了申新社区张贴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公告,毫不犹豫就报了名。接下来,40名志愿者将竞争社区的15个专业指导员名额,经培训合格后为全社区的2800多户居民提供上门宣传+日常监督指导。

  对垃圾产生单位实施管理责任人制度和配套专业分类指导员队伍,是《条例》的明确规定,也是现实中真正落实分类投放的专业支撑和队伍保障。

  “接到通知后,各街道就报上来了一大批名单,初步统计已经超过2000名。”新吴区城管执法局副局长周晖说,仅从这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市民对学习垃圾分类知识的热情有多高。截至昨天,梁溪区这支队伍的报名人数已经超过了3000人。

  锡山区已经率先明确了将怎么样管好用好这支队伍:城市小区按照每200户1名、每1000户不低于5名的标准,农村按照每个自然村一到两名的标准配齐人员、培训考核合格上岗后,垃圾投放的高峰期,每个小区每天都要有专业指导员在回收箱体旁指导正确投放,并纠正错误,各乡镇(街道)还将组织工作人员担任督导员,对专业指导员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在首批参加培训的队伍中,还有一类人群比较特殊:城市管理执法队员。按照市城管执法局统一要求,各区城管执法局法制科、执法大队处罚中心负责人,各属地街道(乡镇)执法中队的2名执法队员也要参加培训。根据《条例》规定,违反垃圾分类相关规定,进行混合投放、混收混运等行为屡教不改的个人和单位,今后将面临金额不等的行政处罚,具体实施处罚的就是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队员。“要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首先自己要做一名专业的垃圾分类人员。”无锡市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说。

  

  可回收物兑积分、换零钱“互联网+垃圾分类”遍地开花

  有了分类收集设施,市民手中的垃圾才能分类投放。什么样的收集设施,决定了市民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分类投放。

  2017年,根据“263行动”的要求,市政府出台了《无锡市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意见》,分类设施的布设开始加速。到目前,全市城市建成区已有超过一半的居民小区里布设了分类收集设施。到今年底,分类设施将覆盖1230个小区,其中无锡市区786个,江阴市和宜兴市分别为214个和230个,全市的设施覆盖率将整体达到70%以上。

  在逐级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市辖区提出了更高的目标:锡山区建成区今年全覆盖,农村两个乡镇今年全域推广,明年全覆盖,滨湖区整体达到80%,新吴区除部分要实施拆迁征收的区域外实现全覆盖。

  在设施布设过程中,从古运苑社区悦城花园小区开始发端,各类智能化回收箱体和“互联网+”的回收方式在各区竞相亮相,直接带动了可回收物回收体系的智能化升级,“互联网+垃圾分类”已遍地开花。

  2018年,新吴区辖区内共配置了一批小黄狗智能箱体,但因故一度停止运行。《条例》出台后,经区主管部门积极沟通,目前已有100多组恢复运行,剩下的10多组正在恢复之中。

  日前,在新吴区琥珀澜湾小区,朱先生将几个废旧纸箱投进了楼下的小黄狗智能分类箱体。记者在现场看到,朱先生拿出手机扫码后,按箱体显示屏上的步骤操作,所投入的纸箱直接折算成金额存入了朱先生的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上的金额可以直接提现到支付宝,非常方便。”朱先生说,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收废品人员进不来,之前可回收物要么扔掉,想卖钱只能堆积在家中占地方,有了智能箱体后,他已经养成了可回收物尽量分类投放换零钱的习惯。

  在惠山区润州家园小区,金沙田公司的垃圾分类服务站工作人员演示了另一套回收流程:在智能回收箱体上刷一下她的绿色积分卡后,将一袋易拉罐投放进去,按相应回收价格折算出来的金额直接到了她的账户上。随后,她来到小区对面的超市,用这张积分卡直接刷卡购买了两瓶矿泉水。记者发现,金沙田的智能回收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可回收物应收尽收,连玻璃瓶也有价值。碰到“双11”等电商狂欢日,金沙田公司也不失时机地双倍积分回收,通过赔钱赚吆喝的方式,刺激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提升回收量。目前,惠山区已经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正式确定在全区实行市场化运作,推广金沙田的可回收物应收尽收模式。

  27日,梁溪区垃圾分类主管部门定下了招标采购160组智能回收箱体的方案,这些箱体到位后将大部分投放到居民小区,5组投放到区政府两处集中办公区域和区行政审批局的公共区域,届时,办事群众也能参与智能分类,智能分类无处不在将逐步成为现实。

  

  从扩大参与率到提高准确率示范试点小区“十年磨一剑”渐入佳境

  事实上,垃圾分类对于无锡市民来说并不是一个新词,从2003年起,我市就开始在部分小区试点垃圾分类。经过十多年的磨合,一些试点小区已经实现了从扩大参与率向提高准确率的提升。这些小区有哪些好的做法?记者对部分示范试点小区进行了回访。

  在新吴区万科家园小区,分类箱体上印有中英日韩等多种语言的标识,以服务于居住在此的国际人士。在71单元的周阿姨家,她正在拿着几样垃圾让小孙女回答应该分别投入到哪一个垃圾桶去。“实施垃圾分类绝对不能一阵风就过去了。政府要加大奖惩力度,持续下去,养成习惯后就不麻烦了。”周阿姨指着不同部位的小垃圾桶说,家里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桶每天晚上清一次,可回收物放满后清一次,过期药品和化妆品等有害垃圾比较少,一般半年清一次,这种做法已经坚持很多年了。

  “居民家里的分类垃圾袋用完了可以去物业领,分类小桶破损了可以拿到物业去以旧换新。”万科物业万科家园服务中心经理说,小区实施垃圾分类以来,街道办事处就按每年每户80元的标准拨付经费,用于更换物品和举办一些活动,大型的活动包括植树节中的垃圾分类环节和暑期的垃圾分类亲子活动。

  在小区对面的垃圾中转站,负责垃圾清运岗的常师傅和妻子正在对堆积在此的约50桶其他垃圾进行二次分拣,这种做法已经持续了很多年。物业公司将这些垃圾整体打包给他们,他们将其中混投的可回收物提取出来变卖,一方面提高了分类的准确率,实现了源头减量化、资源化,一方面也可以补贴家用,提高工作积极性。

  

  离此不远的长江国际雅园小区,多年来一直坚持实施四分类。记者在小区里看到,各种垃圾桶里投放的物品准确率都比较高。“物业每周联合环保公益组织做宣传,教居民废物利用、做酵素,每月组织一次互动,每年组织两次大型活动。”东洲物业长江国际雅园项目经理说,部分居民之前不理解,现在都主动要求参加。

  物业有一个5人团队每周都按照一定的顺序入户走访,及时回答居民的各种疑问。在27单元的蒋阿姨家,客户经理陈艳就同一类垃圾中几种不同的小类如何投放进行了讲解。蒋阿姨家塑料瓶比较多,陈艳就告诉她这些可以单独收集,到一定的量后投放进可回收物组合箱体中的塑料类。蒋阿姨说,他们搬进小区三年多来,学到了很多分类知识,现在和朋友聊天时还会传授一些给他们,碰到有什么不清楚的,就会回来问客户经理。

  江溪街道城管办人士说,对于这些已养成分类习惯的小区居民来说,9月1日之后不会有“阵痛期”。“随时可以来看,可以细看,什么时候来看都是一个样。”

来源:无锡日报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