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垃圾分类的单县样本

发布时间:2019-08-01 09:02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近年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我国都在加速推行垃圾分类。从2000年开始,山东的垃圾分类试点先后启动。近日,记者走进菏泽市单县刘土城村,探访该村的垃圾分类。

  2018年年底,刘土城村作为单县垃圾分类的试点村,开始在村里推行垃圾分类。村里实行了文明银行、街长制、积分制……3个月后,家家户户都能自觉地将垃圾进行分类。如今,刘土城村成了全县垃圾分类的典型和示范村。

  干净的街道

  在菏泽市单县龙王庙镇刘土城村,进村便能看到地里爬满了成片的绿色西瓜苗。此时西瓜正在地里旺盛地生长着。村里人说,当地的西瓜很有名,又甜又好吃。

  走在村里,一条条干净的小道延伸向村子的另一头。小道上每隔一段距离便摆放着蓝色的垃圾桶。家家户户门前则放着绿色的小垃圾桶。

  2018年12月3日,刘土城村作为试点村,正式在村里推行垃圾分类。龙王庙镇镇长马炳臣说,在全县,刘土城村的垃圾分类是做得最好的,其他村基本都是复制该村的模式。镇主任科员黄丽告诉记者,龙王庙镇刘土城村下辖刘土城、三黄庄、黄土城、王庄四个自然村,总户数620户,总人口1832人。和镇里的其他村相比,刘土城村的垃圾分类走在前面。

  “我们大概用了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村里推行开了,如今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了村民的习惯了。”村会计刘凯说。对于刘土城村用这么短的时间就落实了垃圾分类,这样的速度令不少人吃惊。很多人来到村里学习经验。“基本上天天都有人来参观,到现在不少于两万人吧。”刘凯说,垃圾分类之后村里也成了热门,“来采访的也不少。”

  每家两个桶

  “这个铁桶是用来装可沤垃圾的,铁桶装满之后就倒到门口的绿色垃圾桶里。”张女士(化姓)是刘土城村村民,在她家门前,记者看到两个不一样的垃圾桶。一个是铁桶,桶上贴着可沤垃圾分装桶的标志,另一个是塑料桶。张女士说,这两个桶均用来装可沤垃圾。绿色垃圾桶里的垃圾将在每天早上6点左右,被保洁员拉到村里的可沤垃圾池里。经过发酵后,这些垃圾可以用于施肥。她告诉记者,村里给每家都发了两个桶。

  记者看到铁桶里装着树叶、菜叶、果皮等,张女士说这些都是可沤垃圾。她提来另外一个小塑料桶,桶里装着塑料包装袋、玻璃瓶等垃圾,“这个小桶是我自己家里的,用来装不可沤垃圾,装满后我就直接倒到马路上的垃圾桶里。”

  马路上,每隔20米左右便放着一个蓝色的大垃圾桶,这是村里统一放置的,每条街道都一样,这些桶用来装不可沤垃圾。每隔三四天,桶里的垃圾便被保洁人员拉到镇里的垃圾中转站进行处理。刘凯说,以往,桶里的垃圾每天都得清理。

  15个街长

  为了更好地管理每家每户的垃圾分类,村里实行了街长制。每条街通过群众代表大会、党员会选出村里较为有资历、村民信任的人担任街长。每个街长负责管理所属街道的村民的垃圾分类。街长主要职责是搞好垃圾分类宣传、讲解、监督。按照村民垃圾分类好、中、差,每天进行登记,好的公示栏表扬,分类差的村民参加垃圾分类培训班。

  杨金义今年62岁,是一名农民,也是一名老党员,他被选为街长。杨金义皮肤黝黑,嗓门大,说话时眼睛眯成一条缝,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他告诉记者,村里总共设立了15个街长。这15位街长中,最小的40岁左右,最年长的72岁,杨金义的年龄排在中间。每个街长负责的垃圾桶和村民户数都不一样。杨金义负责“辖区内”的9个垃圾桶,共45户村民。杨金义说,街长都是义务劳动,没有工资。

  刘凯说,他将村里在外务工的青年建了一个微信群。在群里,他与青年们交流垃圾分类的相关事宜,“他们也是村里的一员,有必要知道和参与,所以我经常在群里发一些照片。”

  杨金义的儿子在北京工作,他自然也是群里的一员。杨金义说,一开始,儿子看到他捡垃圾的照片“觉得丢脸”,“他跟我说,家里也没有穷到这个地步,都这把年纪了还非得去捡垃圾呢。”对于儿子的不理解,杨金义没有在意。杨金义说,儿子跟他说大城市里都很难做到垃圾分类处理,何况是咱们这样的小村子。当儿子“质疑”垃圾分类的难度时,杨金义说,“我们是开门扔垃圾,相对要更好做。”

  手把手教挨家挨户查

  提起最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时,杨金义深深地叹了口气,直言“真是不容易啊”,有的村民对街长“爱搭不理”。对于街长的工作量,杨金义感慨道:“一般人很难坚持下来,一开始,大家都不懂什么是垃圾分类,我们天天挨家挨户上门去讲,亲手捡垃圾手把手教。”

  在一张红色的宣传页上,记者看到,纸上写着垃圾的种类。可沤垃圾包括剩饭剩菜、菜根菜叶、果皮等。不可沤垃圾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杨金义说,那段时间他每天拿着这样的宣传单页挨家挨户讲,“光看着纸上的内容讲,大家很难懂,我根据生活来讲,从油盐酱醋茶讲起。”

  杨金义说,推行垃圾分类的第一个月,刚好是春节前后,街道上、屋前屋后到处都是垃圾,村民们将垃圾混在一起。“刚好又是冬天,天气非常冷。我们街长每天自己捡垃圾,清扫街面。”杨金义记得,那段时间经常早上5点左右就起床了,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垃圾桶前看垃圾。“看大家的垃圾有没有乱扔,是不是分类了。”忙活一天后,晚上10点多才能回家,有的时候街长们晚上12点还在开会,“多的时候一天开3次会”。

  一开始5户村民共用一个垃圾桶,桶上写上村民的名字。看到垃圾没有分类时,杨金义便将垃圾从垃圾桶中拿出来,将这五户村民叫出来,问是哪家扔的,“一开始大家都不承认,于是我就当着他们的面,将垃圾一个一个分类。”杨金义说,做的多了,村民们渐渐地不好意思了,于是不再乱扔了。

  “文明富豪”

  村里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银行”,印制了“文明实践钞票”。杨金义说,“现在轻松多了”,不用再整天“盯着”。杨金义手里有一个小本子,用来记录,比如哪家扫了街、垃圾分类做得好等等,检查后,他就在他的小本子上记录一笔。记录之后,村民可以根据自己做的文明义务劳动获得相应的文明钞票,面值从10分到50分、100分不等。村里根据每户获得的“文明实践钞票”的多少,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每季度评选“红旗文明实践户”,年底表彰“文明富豪”。

  推出这项制度后,村里又多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每天村民们便早早起床,自发来到马路上清扫街面,这样的景象每天在刘土城村上演。马炳臣说,这样的制度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

  据了解,现在刘土城村的垃圾总量减少了约九成左右,环境改善的同时还节约了一笔不少的经费。目前,单县正在全县农村推广这一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法,全面铺开后,全县每年可节约垃圾处理费用9000多万元。

  张女士说,“垃圾分类很好”,自从垃圾分类之后,家里的卫生好多了,蚊蝇也少了。当记者询问垃圾分类难不难时,张女士笑着说,“很简单”。杨金义说,“现在村民已经有这个意识了,不会随便乱扔。

  采访当天,记者看到村里又新购置了两百个绿色的垃圾桶,这些桶将发给村民们使用。

来源:无锡日报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