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公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0日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文号 锡政办发〔2017〕125号
制发机关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7-06-30 11:06:21
文件状态 执行中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是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的必然要求,对于增强人民体质、激发大众消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一)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转变职能、优化环境,分类推进、融合发展,重点突破、力求实效”的基本原则,着力推动健身休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健身休闲产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拉动经济增长,增强产业强市新动力,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做出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基本建立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竞争力强的健身休闲产业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使健身休闲产业成为推动无锡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到2020年,打造4个以上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和健身休闲产业带,培育1家以上本地健身休闲上市企业,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77平方米以上,国民体质达标率 97%,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 350亿元。

  二、主要任务

  (一)发展健身运动,建设高水平健身休闲服务体系

  1.推广大众运动。结合落实《无锡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推广适合公众广泛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加快发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徒步、路跑、骑行、棋牌、台球、钓鱼、体育舞蹈、广场舞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进一步探索挖掘推广武术、棋牌、健身气功等传统民间体育项目。持续举办“无锡市网民公益体育大会”、全民健身大联动等活动,打造综合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提高项目覆盖率,不断提升全民健身热情和参与度。

  2.发展户外运动。依托太湖、蠡湖、宜兴团氿等丰富的水域资源,积极发展帆船、赛艇、皮划艇、摩托艇等水上健身休闲项目。完善水上运动设施和服务规范,建设若干个水上休闲运动中心,扩大水上健身休闲产业规模。支持民间开展多样化的水上运动赛事,培育无锡铁人三项运动品牌,开发观赏性强的水上运动表演,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人工潜水、人工漂流等水上健身休闲项目。落实冰雪运动南展战略,提升冰雪运动普及水平。积极推广自行车、登山、攀岩、徒步、露营、拓展、汽车摩托车、热气球、航空模型等其他户外运动,开发环太湖低空飞行旅游项目。

  3.打造特色运动。支持江阴海澜国际马术俱乐部打造马术特色运动项目,形成集训练、比赛、表演与健身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标准型、国际化、综合性马术训练表演基地。推动电子竞技、击剑、极限运动、轮滑、棒垒球等时尚运动项目健康发展,培育相关专业培训市场,鼓励举办以时尚运动为主题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4.培育赛事运动。深度挖掘大型体育赛事的辐射功能,完善赛事产业链,开发赛事衍生产品,不断提高办赛质量和综合效益。高水平打造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无锡国际马拉松、斯诺克世界杯、海峡两岸棒球交流赛等大型精品赛事,培育无锡国际铁人三项运动品牌赛事。推动体育赛事大众化发展,办好马山国际钓鱼节等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的群众性赛事活动。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健身休闲业转型发展

  1.强化空间布局。编制《公共体育设施与产业功能区规划》,结合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引导和推动健身休闲产业特色、差异、协调发展。着力打造智慧体育城市和智慧体育产业园,加快江阴国家级苏南(县域)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宜兴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形成“一城、一园、两基地”健身休闲产业格局。城区重点发展智慧体育产业,江阴重点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和服务业,宜兴重点发展体育旅游业,形成层次鲜明、各有特色、功能互补的产业分布形态。

  2.壮大市场主体。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比较优势和竞争实力的健身休闲骨干企业。对接《中国制造2025》,实施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工程,不断提高体育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体育用品企业,打造体育高端制造基地。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社会资本投资健身休闲产业创造条件,积极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健身休闲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健身休闲产业创新创业,利用“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孵化和培育一批创新型健身休闲企业,努力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

  3.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大力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提升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培育健身休闲产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等各类体育社会组织,鼓励慈善机构、基金会等其他非体育类社会组织参与体育服务,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制定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和办法,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在营造氛围、组织活动、服务消费者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促进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健身休闲产业内涵

  1.发展体育旅游。依托无锡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全国运动休闲名城,充分展示城市形象。建成 5 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成 3 家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深入开发江阴海澜飞马水城、宜兴龙池山自行车公园、田园东方路亚垂钓基地等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徐霞客等健身休闲旅游园区,形成一批健身休闲产业特色小镇。围绕滨江、滨湖、滨氿、滨河等滨水生态带、蠡湖、鸿山、长广溪、贡湖湾等湿地公园及水利风景区等旅游资源,积极规划、设计和植入更多的体育元素,突出生态体育旅游的主题,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体育旅游休闲胜地。

  2.推动体医结合。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加快推进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到2020年实现每个市(县)、区都有1个省级以上指导站。推动运动医学专科建设,探索成立市级体育康复中心,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加快提高体育科学研究所等体育科研机构的研究水平,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拓展“文化+旅游+体育”业态。顺应人民群众需求,形成更加密切的“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联动机制,做好最适宜无锡的文化旅游产品和体育运动项目,努力成为全省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市体育产业集团、文旅集团、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加强资源整合和跨界合作,开发创新产品和精品线路,并完善健身休闲全链条服务。鼓励各地依托区域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在吴文化、佛文化、桃文化、茶文化、生态文化、影视文化等方面做好做足文章,积极开发“体育赛事+文化节会”,打造一批特色健身休闲活动品牌,切实形成特色化发展的新途径。

  (四)加强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健身休闲业服务功能

  1.完善健身休闲基础设施网络。依据《公共体育设施与体育产业功能区规划》,科学布局、均衡布置城乡公共体育设施,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和健身步道,推广拆装式游泳池、笼式足球场、三人制篮球场等新型场地设施,新建各类健身休闲主题公园。大力推进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提档升级工程,鼓励基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

  2.拓展健身休闲体育场馆资源。盘活用好现有体育场馆资源,充分挖掘各类公园、公共绿地、城市空置场所的体育功能,通过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拓展健身空间,向市民提供便利的健身消费场所。新建一批体育场馆,形成以市体育中心为主,各镇(街道)体育场馆为辅的区域竞赛表演中心。新建一批省级健身休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产业层级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

  3.加强特色健身休闲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合理利用水陆空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鼓励和引导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等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特色健身休闲设施,更好地满足群众健身休闲需求。鼓励健身休闲设施与住宅、文化、商业、娱乐等综合开发,打造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结合智慧城市、绿色出行,规划建设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体系。

  4.开发“物联网+互联网+健身休闲”项目。编制《无锡市智慧体育顶层规划》,依托“感知中国”研究中心,发挥无锡物联网技术独特优势,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开发“物联网+互联网+健身休闲”服务项目。加速发展智慧体育产业园,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积极推广“e动锡城”智慧健身馆等应用工程,开发健身 APP 和在线服务平台,提供网络场地预订、门票销售、信息查询、健身指导、联网消费等综合服务,提升体育场馆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五)优化政策环境,有效扩大健身休闲消费

  1.挖掘需求潜力。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无锡市民科学健身基本素养》,扩大健身消费人口规模。组织开展健身运动进校园活动,鼓励学校与专业健身培训机构合作,加强青少年健身技能培训,培养青少年体育健身爱好和运动习惯。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积极推广体育文化,培育新兴消费热点。通过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平台普及、传播健身常识,引导大众树立科学健身理念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2.丰富产品供给。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活动,推动体育赛事大众化发展。深度挖掘专业赛事的辐射功能,完善赛事产业链,开发赛事衍生产品,不断提高办赛质量和综合效益。广泛开展各级各类业余体育联赛,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打造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的群众性赛事活动。大力发展体育培训市场,开发特色体育培训项目。

  3.完善消费政策。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放体育消费券等多种方式,引导群众进行健身消费。公共体育设施在国家全民健身日实行免费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继续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积极引导和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鼓励保险公司围绕健身休闲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

  4.营造健身氛围。鼓励日常健身活动,推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倡导每天健身 1 小时。加强体育健身指导,持续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系列活动活动,编制科学健身知识手册,办好科学健身节。积极培育体育文化,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打造具有无锡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健身休闲产业工作的领导,制定和组织实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划,为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确保促进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市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合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健身休闲产业健康发展。

  (二)推进改革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梳理不合理的有关规定,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健身休闲产业市场准入门槛。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强化政府的管理、监管和服务职能,营造公平市场环境。进一步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推动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

  (三)优化投融资政策。用足用好国家、省支持体育健身

  休闲产业的优惠政策。设立市体育产业发展引导扶持资金,按照无锡市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对经营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项目在扶持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加大体育产业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企业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微健身休闲企业的信贷品种和金融产品。鼓励中小微健身休闲企业申请无锡市信保基金风险补偿贷款。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鼓励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基金投资中小微健身休闲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江苏省股权交易中心“体育板”挂牌。

  (四)落实扶持政策。各地要在符合土地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用地。对使用荒山、荒地、荒滩土地建设的健身休闲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布局的重大健身休闲项目,可按照单独选址项目安排用地。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健身休闲体育设施。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场(馆)等,在用地方面给予支持。支持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设健身休闲产业项目。

  (五)强化人才支撑。将健身休闲产业人才纳入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鼓励本地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加强健身休闲产业领域经营管理、资本运作、营销推广、研发设计等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努力在用品制造、赛事筹划、运动康复、电子竞技等方面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对群众参与健身休闲的服务和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退役运动员转型培训,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支持专业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从事健身休闲产业。

  (六)加强督查评估。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相应工作计划,明确和落实目标任务。以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为基础,完善健身休闲产业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建立健身休闲产业监测机制。市体育局要会同市发改委、市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对落实本意见情况和相关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6月30日

责编:法制办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