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10 00:00 文字大小: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一位企业家眼中的智能化追求
编者按 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的征途中,五年来,这座城市的人民担当实干、砥砺前行。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也最终为了人民,若论谁对发展成效最有发言权,毫无疑问是群众百姓。本报今起推出“感受这五年”栏目,将从产业强市、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角度,让老百姓来说说他们切身感受到的变化,在这里,不仅有数字成果,更有群众实笃笃的“获得感”,以此来折射五年来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为即将召开的市“两会”献礼。
【背景】 无锡在产业强市之路上步履坚定。2012年-2016年,全市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11%;制定出台并贯彻落实《七大先进制造业推进计划》,着力提升重点制造业发展水平,其中物联网产业在全国形成了较强的比较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产值增幅连年列我市新兴产业之首;智能制造水平快速提升,全市累计拥有省示范智能车间39个;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五年间,全市共实施重大的兼并重组项目70多个,并购资产180多亿元,盘活存量资产80多亿元;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五年累计获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8家,省“专精特新”产品39个。
春节复工第一天,位于惠山区的无锡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内,看不到节后惯常的忙乱情景,眼光所到之处,上下翻飞的机械手将各个零部件严丝合缝地进行组装,纵贯整个厂区的履带把一个个锃亮的轮毂从第一个工作站运送到最终的包装点。“整个春节我们都在生产,但是对员工放假的影响很小。”董事长戴祖军气定神闲。跟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节前需要拼命加班而节后又不得不面对用工荒的状况相比,他确实过了一个“安稳”的年。
从乡镇企业起步,到知名企业配套商再到如今与中信戴卡集团合作,无锡戴卡轮毂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是“无锡制造”智能化转型的一个缩影。去年,无锡戴卡轻量化车轮项目投产,成为国内首家智能化车轮制造工厂。
“这五年,很多企业都走得不容易,我们是在坚守中寻找新的发展路子。”戴祖军说,2012年到2016年是无锡戴卡借助智能化转型加速发展的关键五年,这一转变的起因则是他2011年一次德国之行。当时参观凯斯曼工厂时,整洁高效的智能车间让戴祖军惊叹不已,他萌生了在企业内进行智能化改造的念头。戴祖军回忆,当时他身边很多企业家并不认同他的举动。“不少人放弃了实业,即使在坚守的也劝我少贷款、少投资,守住现有的摊子就行了。”戴祖军说,这没有动摇他的决定,“我宁愿做了后悔,也不愿不做就后悔。”
戴祖军一路向记者笑呵呵地讲解,好像在介绍自己颇为得意的“孩子们”:“看,这是我们的熔炼车间,几乎不需要工人来操作”;“这是喷涂线,轮毂到这里完成喷涂,一点鼓包都没有。”明知并不需要,戴祖军还是习惯性地眯缝着眼,对着一只轮毂从水平方向看过去。在戴卡,生产一只铝制轮毂需要经过熔炼、压铸、激光雕刻二维码、热处理、机加工、气密性检测、涂装和包装等十余道工序,但行走在车间里,最直观的感受是设备比人多:偌大的车间里有机器人、机械手和传送机械,仅有五六个员工在查看着电子屏上的参数。以前,精加工工序为了保证精度,需要特殊的工作灯照亮后才能由工人进行加工,现在不仅不需要开灯,工人数也从800多人减到240人,戴卡也由此得了个“无灯车间”的美称。算下来,平均每人一年生产1万个轮毂,生产效率却提高了将近3倍,达到了世界一流企业的产能。戴祖军由衷地感慨:“如果还是用以往的传统制造工艺,像我们这样的乡镇企业怎么能够站上与大品牌合作、与国际品牌竞争的风口?”
近两年,随着产业强市战略的提出,强化制造业的信号愈发强烈,政策也愈发有针对性,这更坚定了企业走下去的信心。去年,惠山区出台自己的“微政策”,戴卡获得了585万元的奖励。提及今后的发展道路,戴祖军情绪高昂,“企业起码再拿出5个亿用于再投资,再生产!”据他透露,企业今后还将推进二期年产4万吨轻量化汽车精密零部件项目。(高飞)
来源:超级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