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公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7日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文号 锡政办发〔2016〕45号
制发机关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6-03-29 13:40:28
文件状态 执行中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以工业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城市功能的提升作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将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的重大发展战略,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以改革开放统领发展全局,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加速发展,推动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集聚辐射能力。

  (二)发展目标。到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0%以上,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1.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600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0.3个百分点左右。

  2.结构明显优化。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和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分别较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规模明显扩大,金融、科技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农村服务业快速兴起。

  3.水平明显提升。新增营业收入超100亿元企业3家、超50亿元企业5家。文化、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改造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创意设计、健康养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会展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培育和建设一批全国知名服务业企业、品牌和服务业集聚区。

  4.贡献明显加大。服务业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

  5.吸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较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二、突出发展重点

  (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加速。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结合无锡发展实际,促进重点行业提档升级,重点集聚发展10个产业。

  1.产业金融。鼓励金融机构与市内大型产业集团建立战略联盟,积极发展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支撑的混合经营控股集团。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层次结合,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民间资本设立科技银行、科技小贷公司。加大融资租赁企业的引进和集聚,大力推广大型制造设备、施工设备、运输工具、生产线、研发设计、解决方案、产品营销和人才培训等融资租赁服务,鼓励融资租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利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业务拓展。(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商务局、市经信委)

  2.信息服务。加快推进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物联网重大行业应用示范项目,不断拓展应用领域。支持物联网创新能力建设,有效引导相关优势企业和创新资源快速集聚,开展重大行业急需的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着力提升物联网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云计算创新服务试点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以无锡城市云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云计算产业集群,重点支持民生云、制造云、电商云、云安全和大数据挖掘分析等领域的云计算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推动云计算服务商业化运营,支持云计算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扩大云计算在城市管理、电子政务、商业服务等领域应用,提升安全和服务水平。通过云间资源管理调度系统加快各类平台整合,围绕信息消费服务和智慧城市应用形成横向全面贯通、纵向统一布局的格局,进一步扩大城市云应用范围,尽快形成可扩展、可复制的城市云生态系统。聚焦发展“互联网+”工业、农业、金融、商贸、政务和民生等重点领域。重点打造智能工业平台,推进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全流程的互联网转型,大力培育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龙头企业,努力打造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集群。在电子商务与移动支付、即时通讯与社交、搜索引擎与定位服务、网络/手机游戏等应用领域,充分整合软件和互联网领域资源,培育有特色的互联网产品及服务。加快“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光网城市”、“三网融合”建设,推进固定宽带网络升级工程,提升骨干网络传输和交换能力,基本实现全业务IP化和覆盖全光网,加快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和免费WIFI建设,发展IPV9等“未来网络”技术和关联产业。(责任单位:市信电局、市经信委)

  3.科技服务。积极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鼓励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发展全链条的科技服务。进一步加大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建设力度,发挥工业设计平台、人才、资源、政策等优势,以推进制造服务化和设计产业化为方向,积极发展工业设计服务,促进企业培育品牌、丰富产品、提高价值,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加强工业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的对接,引导制造企业通过购买工业设计服务,进行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扩大无锡的工业设计市场容量。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建立设计中心,支持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组建以设计服务链为纽带的产业联盟,提高设计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机构,做大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培训、专利运营、专利代理等方面的服务市场。鼓励多种形式的政产学研合作,大力提升既有政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积极搭建高效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力构建企业与高校院所互动机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委)

  4.现代物流。加快推进物流园区调整,鼓励“小、散、乱”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集中。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培育壮大本地物流企业,促进向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务转型,鼓励有条件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引入物流供应链管理理念,加快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优化城市配送网络,鼓励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加快苏南快递产业园建设,规范配送车辆标准化和标识化,完善配送车辆便利通行,建立覆盖面广的快递驿站或智能投递箱,妥善处理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技术、自动化物流装备的普及应用,加强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置中心建设,分行业建立一批区域性智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广甩挂运输、冷链物流和多式联运,推进新能源汽车、仓库太阳能发电、托盘共用系统应用,实现物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商务局)

  5.服务外包。加快发展软件研发外包、集成电路设计外包、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工业设计外包、影视动漫和创意设计外包、物联网信息服务和金融外包等优势领域。重点鼓励我市企业为境内外公司提供设计、开发、运营、维护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大力拓展金融、电信、物流、医疗、法律、教育等领域所从事的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处理及分析、客户服务等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加快推进数据分析、研究用户化解决方案的知识处理外包服务。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国际资质认证,鼓励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企业承接国内外服务外包业务的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6.电子商务。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加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各类电子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大宗商品和综合类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山水城电子商务产业园、新区软件园等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引导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大力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鼓励企业间贸易尽快实现全程在线交易,发挥综合保税区和机场快件中心的优势,尽早开展跨境电商“直购进口”,启动申报国家跨境电商服务创新试点。加强无锡与阿里巴巴、谷歌等知名平台合作,打造无锡市跨境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和产业园,支持企业自建跨境电商进口、出口网站及平台,带动我市跨境电子商务整体发展。大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支持特色农产品和加工品开展网络营销,打造农村电商龙头企业。(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7.节能环保服务。积极推进工程咨询、节能评估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机构发展,引导和鼓励节能环保机构参与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评估等业务。继续开展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和城市矿产等产业化发展,探索建立相关服务业发展体系和交易平台。加快节能服务机构自主创新步伐,鼓励节能服务公司自主研发或通过产学研结合进行联合攻关,开展项目、技术、产品等方面的协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技术产品。依托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鼓励企业发展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等环保服务总承包,积极拓展环保设施融资租赁业务,支持环保企业做大做强。(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环保局)

  8.检验检测。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强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基础能力建设。鼓励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引进和培育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标准、计量、认证等服务。支持建设符合我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重点检测实验室等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跨地区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资源,培育一批影响力强的检验检测机构和企业。(责任单位:市质监局、无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委)

  9.商务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落户无锡,加强与国际一流会展企业合作,引导一批有潜力的中小型会展企业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高会展策划、代理、广告、宣传、工程等服务水平。着力培育一批专业性知名展会,鼓励发展各类特色品牌会展,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专业协会和国际机构的联系,争取国际、国内品牌会展落户无锡。重点发展和引进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公共关系、经纪与人才猎头、产权交易、广告咨询、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支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专业机构承接企业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以及法律意见报告等业务。(责任单位:市贸促会、市发改委)

  10.人力资源服务业。积极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体系,全力推进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核心园区的“一区多园”无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引导国际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领先、服务水平优秀、社会品牌好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入驻。大力开发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需求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供求对接,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大力拓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业务范畴,着重在服务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岗位,多渠道、高层次为企业培育和引进业务能力强、专业技术水平高和复合型的管理和专业人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二)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升级。围绕扩大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总体要求,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经营模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1.商贸服务业。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商贸流通业态,改善流通设施条件,优化消费环境。优化城市大型商场、综合超市、购物中心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支持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设置网点,引导农产品进城直销。加快商贸服务业改造升级,促进多业态、多形式发展,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商贸体系。(责任部门:市商务局、市发改委)

  2.旅游产业。树立“大旅游”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旅游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资源整合,积极吸引各类资本投入,充分激发各类旅游度假区活力,大力促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等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借助文化元素和科技要素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加快马山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强国际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文化体验为特色的新型旅游产品体系。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打造全市统一的旅游信息平台和服务平台,完善景区信息设施建设,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旅游推广和资源整合。(责任部门:市旅游局)

  3.文化产业。着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游戏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传输、移动互联等新兴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推动文化创意企业的快速成长,打造并完善文化产业链,提升文化产业结构,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群。(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

  4.体育产业。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以竞赛表演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积极引进国际精品赛事。(责任部门:市体育局)

  5.健康养老服务业。大力发展医疗保健、健康保险、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支持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不断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统筹发展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养老业,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开发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拓展养老服务内容,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卫计委)

  6.家庭服务业。加快发展家政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家庭教育、家庭用品配送等家庭服务业,创新家庭服务业发展模式。推进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建设。实施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专项培训计划,加强家庭服务业经营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加快家庭服务业实训基地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家庭服务业公益性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全市统一的家庭服务业公益性服务网站、呼叫中心平台,实现家庭服务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责任部门: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

  7.房地产业。建立健全符合市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规范新建、激活存量、培育租赁住房市场,加大对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的支持力度,多渠道满足群众住房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商业、旅游、养老、工业等产业地产。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不断提升物业服务和管理水平。(责任部门:市住建局)

  三、抓好关键环节

  为推进现代服务业各领域快速发展,重点抓好服务业集聚区升级、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品牌价值提升、服务贸易促进、示范企业培育等5个方面的关键环节。

  (一)服务业集聚区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企业聚集发展,重点发展解放环路中心商圈、太湖新城中心区、锡东新城等商务服务集聚区,太湖(国际)科技园、无锡软件园、惠山高技术园等信息技术服务集聚区,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等科技服务集聚区,宜兴环保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无锡空港物流园(苏南快递产业园)、江阴长江港口物流园、西站物流园、高新物流园、新港物流园等现代物流园区,以及工业博览园等各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提升服务业集聚、集约水平,实现同类企业、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相关企业以及有关配套机构在一定的空间集聚。大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支持集聚区建设科技创新、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建立完善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与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人才集聚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全社会特别是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强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攻克一批制约我市重点产业领域提升的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技术制高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和行业排头兵企业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体、国际一流的企业研发机构,整体提升我市相关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围绕企业的需求,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成套解决方案,开展联合攻关,输送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以现有各类园区为依托,加强众创空间建设,加快软硬件配套设施的优化整合、提档升级,努力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构建面向人人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三)企业品牌价值创造。引导企业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具体的品牌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同步实施、系统推进,围绕品牌优化配置资源。抓住标准、设计、集成、服务等关键环节,强化技术攻关,培育原创能力,提升核心价值。完善品牌管理维护,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建立完善的品牌管理制度。依法维护品牌权益,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驰名、著名商标保护制度,通过区域商标协作保护网络,强化市内外及长三角地区的保护。率先在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等领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项目。加大服务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支持构建重点领域服务业标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服务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

  (四)服务贸易促进。大力推动法律服务、管理咨询、会计评估、检测认证、经纪代理、研发设计等专业服务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充分利用双边自贸协定中服务贸易合作协议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份额。着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在结售汇、退免税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促进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跨境流动便利。借鉴吸收国际上营销技术、服务标准、管理经验等,加速融入全球服务网络,实现执业标准国际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贸易促进活动,支持服务业企业赴境外参加专业性国际展会。积极培育服务贸易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与国际专业性机构和协会的对接交流,推动现代服务业国际合作项目实施。

  (五)示范企业培育。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从由单一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加服务转变,向提供项目咨询、研发设计、产品制造、服务支持、运行管理等全过程服务转变。引导企业应用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建立现代化的技术开发和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应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引导企业注重品牌营销管理创新,使企业自主开发或掌握的核心技术、创新产品、服务方式在省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以做大、做强、做优骨干企业为目标,突出重点领域和行业,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乃至跨国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发挥龙头骨干企业作用,组建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为纽带的企业集群,推动大中小微企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政策扶持

  1.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优化市各类服务业引导资金使用,重点支持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公共平台建设、跨领域并购、国内外市场开拓、龙头企业和品牌培育等。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除直接补助外,通过财政支持融资性担保、股权投资等市场化经济方式,支持服务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相关引导资金对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支持。

  2.拓宽服务业融资渠道。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降低对鼓励发展行业服务业企业的抵、质押门槛,简化相关手续,缩短贷款申请周期,并大力发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放款等信贷创新产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设立风险补偿基金、行业担保和再担保公司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业企业的重点扶持,并支持相关机构适当提高对服务业企业不良贷款容忍率。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采取融资租赁、短期融资券、集合债券等新型金融工具实现融资。

  3.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落实有关规范涉企收费的政策意见,将各类收费减免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对国家规定的政府对服务业企业收费标准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则执行。对交纳相关费用确有困难且发展前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经有关部门批准,对企业予以资金扶持。

  4.完善土地和价格政策。研究制定不同类型服务业用地的定价机制,促进服务业项目落地。鼓励工业企业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兴办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营生产性服务业,经依法批准,可按新用途办理相关手续。建立完善主要以市场决定价格的服务业价格形成机制,规范服务价格。加快落实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工业同价。

  (二)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服务业领导小组职能,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地区要切实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本地区服务业加快发展。

  2.注重项目招引实施。统筹全市资源建立统一的项目招引平台,重点引进国内外服务业企业总部、新兴领域、新型模式、技术先进企业。加大服务业项目管理力度,建立项目库制度,对在建项目、储备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协调,加强推进,确保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

  3.强化服务业考核。开展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工作,优化绩效考核办法,对各地、各部门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考评,通报考评结果,确保市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和职责分工,制订行动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定期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4.完善统计制度。加强服务业统计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出台的相关现代服务业的统计分类,针对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建立相关行业统计体系,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状况的经常性调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建立服务业统计数据信息发布制度,编制统计手册,按季度发布有关统计数据,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监测、预警和分析。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3月29日

责编:法制办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