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相关新闻

向着“碧波美景”,进发

时间:2020-04-16 08:59 来源:无锡日报

  近日,在贡湖湾西南角的黄泥田港藻水分离站,所有操作设备已调试完毕,备战应对藻情。随着气温的逐日升高,一年一度的太湖无锡水域安全度夏已然启动。

  历经10多年的综合整治,太湖治理已进入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3月初,市委市政府召开春节后首个全局性会议——全市污染防治攻坚大会,以治太为重要任务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无锡“十三五”以来连续5年“开年第一会”的核心主题。意义不言自明:太湖是无锡的母亲湖,太湖治理必须持之以恒,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在固优补短中迎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太湖水质持续向好的碧波美景。

  攻坚“最大短板”,突破水质改善“边际效应”

  梅梁湖拖山岛上,数万平方米的土工管袋铺设出一个大型淤泥堆场,从湖中绞吸上来的淤泥通过管道输送至此,以絮凝技术脱水固化,施工尾水排入湖区临时生态净化区,经净化后回流至湖中。这里是列入国务院批复《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的梅梁湖生态清淤试点工程,为利用湖内现有岛礁建设清淤堆场,实施大规模太湖清淤作出探索。自去年10月底开工以来,此工程已完成清淤6万方,占了计划清淤量的三成。

  太湖治理,久久为功。近年来,我市紧抓重点工程推进治太攻坚战。统计数字显示,2019年我市共实施9大类301项重点工程,其中列入省目标责任书121项,经第三方现场检查,301项治太重点工程全部完成,完成投资额34.55亿元。这也是我市治太项目完成率连续三年达到100%。去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符合Ⅳ类水平,总氮浓度较2007年下降66.7%,总磷浓度下降24.9%,水质改善幅度大于全太湖平均,我市连续十二年实现安全度夏和“两个确保”。

  喜忧参半的是,随着太湖治理的深入推进,水质改善的“边际效应”已经出现。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隐忧的突出表现是太湖总磷浓度波动较大。今年1—3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各项主要指标中,总磷浓度为0.072mg/L,同比上升22.0%,其他指标均有明显下降,水体仍然处于轻度富营养。“专家们普遍认为,总磷超标已成为制约太湖水质改善最大的‘短板’。”

  固优补短,我市去年关停化工生产企业116家,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关闭80家的目标任务;建成区41条黑臭水体治理提前一年完成任务;太湖和滆湖围网养殖实现清零。今年,我市除了加快推进梅梁湖生态清淤试点项目,削减内源污染,减少湖底淤泥磷释放量,还将大力推进130项主要入湖河流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务;针对不能稳定达标的主要入湖河流制定新一轮达标整治升级方案,全面推进沿河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点源治理、面源控制、排污口整治和生态调水与修复等六大工程,切实减少氮磷等污染物入湖量。

  “喝藻水、吐清泉”,水岸联动彻除污染源

  这几天,在锡东水源地附近水域,全省首艘蓝藻磁捕船已整装待命。在今年的捞藻战役中,这条引自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硬核”蓝藻打捞船,将通过磁技术实现“喝藻水、吐清泉”,相当于一座每天可处理1万吨富藻水的移动式藻水分离站。市蓝藻治理办公室相关人士介绍,今年,太湖安全度夏预警期从4月1日提前至3月1日。年度蓝藻水华情况与上年度冬季水温、降水量、湖体藻密度均值情况呈正相关的关系,从今年的情况看,蓝藻藻情形势不容乐观。

  未雨绸缪,本月初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太湖安全度夏暨蓝藻水草打捞处置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今年太湖安全度夏及蓝藻水草打捞处置应急防控工作,并向沿湖各地和相关单位下达年度工作任务书,进一步明确目标责任和重点工作,要求继续将饮用水源地、蓝藻易积地、湖泛易发区、风景名胜区、交通干线附近水域等作为打捞重点,做到“见藻聚、有人捞”。

  多年来,打捞蓝藻一直是我市太湖安全度夏应急防控的有效手段。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打捞蓝藻1490万吨,占全省蓝藻打捞量的90%以上,据测算,相当于从太湖清除993.8吨磷、3978.3吨氮。去年,我市建成十八湾蓝藻离岸打捞一期项目、宜兴太湖蓝藻打捞处置能力提升等工程,全年累计打捞蓝藻146.7万吨、水草4.24万吨,产出藻泥9.78万吨。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市建成惠联藻泥处理项目和宜兴藻泥干化生产线,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藻泥后续处置瓶颈问题,实现藻泥无害化,累计处理藻泥近2万吨。

  目前,我市已启动蓝藻打捞工作,从宜兴到滨湖,从经开到新吴,沿太湖的83个固定打捞点、66支打捞队、900余名打捞人员,集结到位。据悉,全市配备了109艘蓝藻打捞船、3艘快速控藻船、36艘运输船、25辆运输车、27艘水草打捞船;15座各类藻水分离站、5辆移动式藻水分离车,总设计处理能力约3.9万吨藻水/日。加上新投用的蓝藻磁捕船,我市今年将继续确保蓝藻打捞“日生日清”。

  污染在水中,源头在岸上,只有水岸联动才能彻底消除污染源。在“绿刃2019”专项执法行动中,我市共排查出3561家“散乱污”企业(作坊),关停2485家,整合搬迁42家,升级改造1034家,全年下达环境行政处罚决定1749件,行政处罚20297万元。今年,我市将重点削减工业、生活、农业农村等三大领域的污染负荷,包括按照新标准,完成60家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重点行业直排企业提标改造任务。

  小河清大河净,综合整治引来太湖源头活水

  昨天,我市首个打开箱涵彻查整治黑臭水体的潘步桥河正在种植水草、投放螺虾鱼贝等水生物,1公里长的箱涵已全部破拆完毕,驳岸也整饬一新。年底前,梁溪区水利局还计划引芦村污水处理厂的优质中水进入河道,在净化水源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水体流动。届时,这条黑臭了近30年的河道将重获新生。

  小河清,大河净,太湖才会有源头活水。近年来,我市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河道清淤、活水循环、水质净化、生态治理”的科学措施,做到岸上水下同步治、工程生态齐头抓。去年全市161条重点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投资68.3亿元,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河道有86条,比上一年增加30条。第三方的公众评议调查结果显示,河道周边居民和商户对整治效果满意度均超过90%。

  据市政部门上月的最新监测,市区无黑臭水体,大部分经过治理的黑臭河道氨氮指标在1mg/L以下,河水含氧量普遍在5—8mg/L,透明度达到30%以上。今年,我市将聚焦开挖明河、拆除箱涵、沟通水系等难点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建设人水相亲的生态空间,打造一批“鱼翔浅底、草长莺飞”的亮点项目;在完成建成区72条治理任务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河道水质情况,确保不新增黑臭水体,消除劣V类水质,全面提升水体质量。

  确保饮用水安全是“两个确保”的首要目标。如今无锡市区4家自来水厂最大供水能力达245万吨/日,可确保高峰供应。市水务集团在太湖水源地取水口周边及主要入湖河道设立了20多个水质监测点,预警“关口前移”,并在取水口设置关键水质指标自动在线监测,从入水到出水共设7道水质监控防线。

  10多年来,无锡自来水从安全保供迈入优质保供。2008年3月,我市实现太湖、长江双水源供水;2011年初,实现太湖水源水厂深度处理全覆盖。2018年底,以长江为水源的锡澄水厂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正式运行,至此,锡东、锡澄、中桥、雪浪4家自来水厂实现了太湖水、长江水深度处理工艺全覆盖,制水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主要指标均优于国标。今年,锡澄水厂用于应急保供的50万吨/日供水量也将启动深度处理工程,使市区出厂水质达到100%深度处理。同时,推动江阴、宜兴全面完成自来水深度处理。

  从身边的河湖清水,到水龙头里的净水,无锡正以不断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勇气和努力打赢这场碧水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