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绿色领跑,环保攻坚动真碰硬——无锡加速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系列报道之三

发布时间:2019-05-06 16:48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今年元旦假期结束后不久,一条消息刷爆了市民的朋友圈。“2018年无锡市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率实现全省唯一‘双达标’,大气污染防治年度考核综合评分获得全省第一。”4月17日,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今年第三次在《新华日报》头版公布各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情况。1月1日至4月15日,无锡又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PM2.5浓度降幅和优良天数比率升幅“双达标”的城市。

  与时间赛跑,用奋斗发声。除了大气污染防治取得的明显成效,无锡这几年在水污染防治、固废处置能力建设等领域都交出了亮眼的环保成绩单。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的同时,无锡经济发展也连跨“万亿GDP”和“千亿财政”两道大关,交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双赢”的无锡答卷。

  谈到这几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任栋直言“不容易,压力很大”。他说:“一些城市的环境质量指标会有波动,时好时差,无锡近年来体现了一个持续改善态势,这个非常难得。”

  成绩固然可喜,攻坚仍需发力。客观地看,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要把无锡打造成碧水城市、低碳城市、净土城市、无废城市,成为美丽中国的样板城市,还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

  担当 从理念到行动的深刻改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首先要在思想理念上有根本性转变。从“十三五”的开局之年201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连续4年把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作为全年第一个全局性会议,这是在理念上重视生态环境工作的直观体现。

  与此同时,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系列部署也有条不紊展开,历经多年攻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2007年后,对母亲湖太湖的治理成为无锡生态环境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11年不懈治理,特别是2016年实施治太2.0版本以来,太湖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在贡湖湾水韵广场,近岸处水面下的卵石清晰可见,微风轻拂,波光粼粼,江南柔美风光跃然眼前。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2018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改善幅度大于全太湖,主要指标好于全太湖,特别是‘拦路虎’总氮浓度近30年来首次达到Ⅳ类标准。”水系是相通的,没有河净就没有太湖清。全市45个国省考断面中,优Ⅲ比例逐年提高,从三年前的28.9%提高到64.4%。已全面展开综合整治的161条河道中,优于Ⅲ类水质的河道也已从三年前的18%提高到34.8%。

  空气质量的改善时时上紧发条。去年PM2.5平均浓度排名从三年前的全省第11位提升至第3位、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排名由第12位提升至第5位,2018年无锡大气污染防治年度考核综合评分全省第一。

  虽然这几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任栋感觉担子很重。他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一个边际效应问题。2013年(基准年)无锡的PM2.5浓度是75微克,2018年是43微克,看上去下降的幅度很大,但其实2017年的数值是44微克,2018年多种措施再加码后才降了1微克。“今年给我们的任务是降到42,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我们没有退路,必须更大力度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用地结构,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

  攻坚 从能力到手段的提升创新

  这几年,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在无锡始终被冠以“攻坚战”这一名称。还清“旧账”不欠“新债”,无锡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各类“顽疾”治理、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创新治理方法手段。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河道整治的“顽疾”,很多河道流经区域多,上下游、左右岸常常推诿扯皮,有的河道因为修路、盖楼等原因被截成断头浜或是成了暗河,造成水质迟迟难有根本性改观,返黑返臭现象很常见,市民怨声很大。这几年我市狠抓黑臭水体治理,下大决心、以大投入、上新手段进行治理攻坚。扬名街道潘步桥河长达千米的“地下河”将在今夏变明河,开挖成本超亿元。多次返黑的诸家桥浜是个难啃的“硬骨头”,今年初开挖的一条小河有望让这条断头浜“活”起来。目前,市区41条黑臭水体已完成整治38条,今年年底前建成区将全面消除黑臭水体。

  “垃圾围城”是很多城市面临的难题,要维持城市的健康有序运转,固废处置能力建设必须跟上。锡东垃圾焚烧电厂复工投运,成为近年来全国同类项目原位复工的唯一成功范例。再加上这几年江阴秦望山危废焚烧项目、宜兴凌霞危废焚烧扩建项目、惠山飞灰填埋和桃花山飞灰填埋项目建成投用等,困扰我市多年的固危废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有心的市民发现,现在小区垃圾收运越来越及时了,除了早上固定收运一次,一些小区傍晚也要收运一次,极大地提升了社区环境,这背后和我市垃圾处置能力的提升不无关系。有关部门负责人说:“无锡市区生活垃圾每天产生量是4000至4500吨,原来只靠惠联垃圾热电公司和益多环保热电公司焚烧,加起来每日2000吨,剩下的缺口只能靠桃花山垃圾填埋场填埋。现在锡东电厂复工,加上益多和惠联,基本满足日处理需求,桃花山只是应急。”我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和工业污泥每天产生2500至3000吨(包括江阴和宜兴),5年前日处置能力不足1000吨,现在惠联污泥处置项目扩建,加上江阴和宜兴的两个处置工程年底投运后,能满足全市污泥处理需求。此外,危险废弃物处置能力也大幅提升,基本能满足处置需求。

  柏义泉是江苏省无锡环境监测中心的“老环保”了,他见证了无锡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跃升。市环境监控中心大楼楼顶的大气灰霾监测站,2015年正式投用,配置了激光雷达、黑碳仪、浊度仪、在线气溶胶离子谱仪等多种高科技监测仪器,是监测我市空气中污染物成分的重要站点。“有了这些先进仪器,许多以前做不了的监测项目现在都能做了,有助于对污染成分、来源进行分析。”

  跨越 从位次跃升到更重视“体感”

  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回望无锡这几年生态环境改善取得的成绩,不断刷新的数值、位次等数据就是明证。但在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到底大不大上,无锡始终把市民的获得感作为最重要最直观的标准。

  每到周末,都有很多市民到贡湖湾湿地公园游玩,沿着太湖大堤走走,一边是碧波万顷的浩渺太湖,一边是花草植被丰茂的湿地公园,好不惬意。市民朱先生家住水乡苑,因为离得近,贡湖湾湿地公园是他和邻居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这儿离市区远,以前来的人不多,但是这两年环境越来越好了,人气旺了很多,我们住在附近也觉得很幸福。”

  无锡市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受理中心副主任李晓亮说,根据他们对去年12345政府热线关于污染投诉问题的数据统计,在10774件诉求问题中,关于太湖水治理问题的只有13件,是六大类污染问题里投诉量最少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太湖水污染治理的成效正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但另一方面,生活垃圾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两大问题占据了投诉问题总数的九成,前者主要反映的是垃圾乱堆、偷倒乱倒垃圾等,后者涉及的包括餐饮油烟排放污染、工业气体排放污染、商业类异味气体污染等。

  与市民的投诉焦点相吻合,垃圾分类、收运问题和大气污染问题正是目前生态环境治理的两大棘手问题。拿垃圾来说,虽然这两年无锡的处置能力建设有较大提升,但垃圾分类这个老大难问题一直难以有明显进展,偷倒建筑垃圾现象也屡禁不绝。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引入市场主体参与是个可行的做法。去年下半年有一家智能垃圾回收公司进入无锡,在多个小区放置了智能垃圾回收机,投放相应垃圾后收益会立即返还至个人账户,极大调动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问题也很棘手,牵涉的范围、行业、人群太广,参与治理的部门也多。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举了个例,“比如柴油货车污染排放问题,如果车辆是属于企业的,淘汰或治理起来难度相对较小,但如果是属于个人的,并且是这个人所在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时,问题就比较难处理。”据悉,市生态环境局将配合交通、公安、商务等部门,加强对柴油车生产销售、注册使用、检验维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实施在用汽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修制度,加快老旧车辆淘汰和高排放车辆深度治理。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阔步前行的无锡,正在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的发展道路,“太湖明珠 江南盛地”的现实模样已然呈现在世人眼前。

来源:无锡日报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