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一位摄影师镜头中的江阴四十年巨变

发布时间:2019-01-06 10:31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受访人:黄丰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江阴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获江苏省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摄影金瞬奖,获江苏省中青年优秀摄影家称号。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服务基层优秀会员”,全国展览金奖获得者。黄丰用镜头聚焦江阴43年,从黑白、彩色胶卷到数码拍摄,透过镜头观察社会进步,记录时代发展。

  12月7日,大雪节气,江阴迎来今冬的第一场雪,黄丰用四组照片讲述他镜头中的江阴四十年巨变。

  

  

  ■华西村

  【“镜”中事】

  黄丰和华西村的缘分得从1976年说起,他下乡插队来到江阴华西村。因为工作的需要,时常需要接触到摄影,再加上父辈对于摄影的爱好,耳濡目染,他走上了摄影之路。这台海鸥4B 型,就是他在下乡插队以后买的,也正是从那时,他开始记录华西村的变化,记录江阴的变化。

  “这张黑白照片摄于1978年夏天。”黄丰指着照片上远景之处的两栋高楼说,高的是华西村当时的教育大楼,矮一点的是村民大楼。当时,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都在教育大楼里面,而村民大楼主要是办公议事的地方。

  “拍这张照片,还真不容易。”黄丰回忆说,那时候,要说农村自己盖个这样的大楼,估计也只有华西村。而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就是在一座高压线铁塔上,说是铁塔,其实也就是两根粗一些的电线杆,那天,他特意借来了一套电工装备,腰间套上保险带,脚上套上脚扣,自己爬上了铁塔,拍下了这张照片。

  最新的这张照片是2018年夏天拍的,镜头中的华西村就是一座“农村都市”。黄丰说,改革开放四十年,老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从摄影师设备的“鸟枪换炮”就可见一斑。“四十年前,谁会想到,自己就能遥控无人机拍下这般美图呢?”

  【“画”外音】

  从前的华西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没有什么特别高的建筑,也没有特别华丽的房屋。有的只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和共同富裕的信念。现今的华西村早已褪去了小村落的影子,林立的别墅和高楼充斥着双眼,“天下第一村的美名实至名归!”

  

  

  ■人民路

  【“镜”中事】

  人民路很多城市都有,有关江阴这条人民路的老照片也有很多,为什么要提起1979年的这张照片?“那个年代,铺柏油马路是一件大事情!”提到“柏油马路”四个字时,黄丰特意拉长了声调。他解释说,大家听到“柏油马路”这四个字,首先想到的就是上海南京路,那是“高档”的代名词。那个时候江阴是座小城,人民路又是主干道。所以当江阴人得知人民路也要铺柏油时,那真是“呼朋唤友”跑去围观。

  【“画”外音】

  人民路步行街东起青果路,西至虹桥路,全长四百五十米,2002年9月28日竣工。它汇聚多家百货、步行街、沿街商铺,是江阴的特色商业街之一,也是江阴人流最集中的商业核心地带。可以说,人民路的变化见证了江阴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迁。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旧有的商圈在空间、功能等方面,已难以满足日益富裕繁荣的城市需求。随着万达广场等新型城市综合体的引入,江阴城市商圈在裂变式发展的同时,江阴市民的文化休闲理念也在发生质的提升。

  

  

  ■江阴城东

  【“镜”中事】

  黄丰用摄影记录城市的变化发展,“城东这块区域,我一直在记录着它的变化,特别是江阴长江大桥附近这块区域。”对比新老两张照片,虽然拍摄角度有所不同,城东区域的变化显而易见,几条主干道已经把江阴后来发展的骨架拉开,滨江路、大桥公园、经济开发区等等,这些年江阴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第一张照片拍摄于1999年,当时江阴长江大桥才通车不久。”说起这张航拍照片的拍摄过程,黄丰侃侃而谈:当年,花了六万元租用了上海通运公司的直升机,还需要到当时的南京军区申请航线。由于既定航线只可以直线飞行不能盘旋,所以只能抓住飞越江阴的这段有限时间抓拍,拍摄时,把人绑在舱门旁边,随身带的两架照相机不停地轮换,胶卷不停地装填,那次光135胶卷就用了十多卷。“第二张是今年用无人机拍的,很方便!”再次谈起自己的那架大疆Mavic 2 Pro无人机,黄丰满眼欢喜。

  【“画”外音】

  谈起城东的变化发展,黄丰又不禁追忆起小时候,那时候的城东还没有现在这般繁华,家住城中的黄丰对于城外的世界充满好奇,一年中也只有那么一两次机会能够相约小伙伴一起去黄山、炮台、江边郊游。“现在江阴城市变大了,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近十年,我觉得城东是我们整个江阴的典范,经济文化的融合体。”黄丰骄傲地说。

  

  

  ■江阴港

  【“镜”中事】

  “和之前的三个镜头不同,这组照片其实是不同的地方。”黄丰解释说,黑白照片是1980年的黄田港,彩色照片是2016年的苏南国际航运码头。

  为什么最后一组镜头选择江阴港?“江阴,就是靠着港口发展起来的嘛。”说起历史,“老江阴”黄丰如数家珍:江阴地处江尾海头,境内35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被专家称为黄金水道,宋代王安石当年巡视江阴黄田港曾赋诗赞曰:“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1980年,黄田港竖起了大吊车,这在当时的江阴也是个大新闻。”说着说着,黄丰还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样板戏里的那几句唱词,“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

  【“画”外音】

  不仅是量的增加,更体现在货种结构的优化。从前,黄田港转运的是清一色的矿粉、煤、化工品,如今,母婴食品、木材、家具、红酒逐渐成为增量的主角。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升格,江阴港深度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机遇期正在到来!

  “江阴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品质!”在采访最后,黄丰说,改革开放40年间,我们脚下所在的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愿意做一位记录者,在不同的时间,同一个地点,按下快门,细细品味这座城市。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摄影是发现、是记录、是思考,摄影师赋予影像灵魂。

来源:无锡日报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