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吴韵堰桥:传承与提升

发布时间:2019-01-02 17:25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1983年,原无锡县堰桥乡农民创造性地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移植”到乡镇企业,吹响了中国乡镇企业改革的第一声嘹亮号角。堰桥,这个西高山下的江南小镇,也一举成为上世纪80年代闻名遐迩的“改革之乡”。

  “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近年来,堰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继续发扬攻坚不畏难的改革精神,一路闯关夺隘,在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一座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百姓富足的现代化新市镇已昂然崛起在锡城北大门,书写了“改革之乡”发展新的篇章。

  

  改革实践与时俱进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堰桥“一包三改”35周年。

  上世纪80年代,堰桥改革创新的大潮,一波接一波。改革之乡堰桥,发解放思想之先声,引企业改革之先导,以乡镇企业“一包三改”为肇始,在改革创新征途上,敢想敢创。那年,堰桥有个叫谢大贤的年轻人,毛遂自荐承包大队集体企业,一年见效。1982年11月,堰桥服装厂率先试点,厂长承包制试行成功。1983年2月,乡党委宣布全乡推行乡镇企业“九大改革”。1984年3月,总结形成了堰桥“一包三改”经验……堰桥乡首创的“一包三改”,影响了整个中国。

  

  堰桥创新实践常创常新——从第一家集体性质的砖瓦厂,到乡镇企业“一包三改”;从全省首家中外合资企业江海木业,到外贸之乡;从吴文化公园,到“一包三改”陈列馆;从农民旅游公司,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从建设天一新城,到提出“质量发展、品质生活”…… 这一切,源于改革实践,但归根到底在于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

  堰桥街道持续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推进了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工程——“党员干部进万家”活动。这是堰桥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新举措。一年来,全街道1700多名党员干部与2500多户群众结成“对子”,收集意见建议204条,解决各类实际问题112个。街道先后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新举措,为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魅力古堰品质提升

  漫步堰桥老镇区,原先空中乱拉乱牵的电线已不见踪影,大街小巷交通秩序井然;老旧的居民楼披上了粉墙黛瓦的新装,精美的木制窗花、古色古香的木格栅,把每幢建筑物外表点缀得美轮美奂,呈现出浓浓的吴地古镇风情。“这是30多年来,首次对集镇区进行脱胎换骨式的集中改造。”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由于堰桥老集镇年久失修,传统庙会经常造成道路拥堵。“2010年后,传统庙会形式被取消,仅保留‘百姓大舞台’等一些小规模的群众文艺活动。”堰桥街道负责人表示。百姓希望恢复“三月三”庙会的呼声很高。当地政府成立老镇改造指挥部,聘请南大规划院和上海设计院,根据吴韵文化特色,制定了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改造方案。目前,镇区立面出新、店招(店牌)整治、管线入地、道桥改造和重点节点景观建设及建筑改造等5大工程全面告捷,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使集镇从原来的90万平方米拓展到250万平方米,庙会活动空间大大增加。投入力度之大、改造成效之好均居全区各镇(街道)之首,成为远近老城镇改造的“样板”。

  

  成立全市首个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站、探索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化改革、建立全市首个“大城管”管理体制……堰桥街道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理念,努力为居民营造一个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街道将原有的城市管理中队、公用事业部、排水办、环卫所等部门合并组建街道城市管理分局,同时,还积极探索将长效化的城市管理工作从镇区延伸至村头巷尾,依托各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站,组织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街道市容面貌焕然一新。目前,街道17个社区实现了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全覆盖,建成21个生活垃圾中转点,率先实现了生活垃圾机械化100%收集。

  对环境污染实现“零容忍”,堰桥街道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持续推进。街道投入300万元资金整治黑臭河道,对13条区级、26条村级重点河道实行监督和责任考核,河道水质大幅度好转。其中,牌楼东浜还成为江苏省黑臭河道整治“样板河道”。据统计,3年来,街道共关闭“三高两低”企业7家,淘汰燃煤锅炉50台,处理各类环境诉求1090件,环境监管水平明显提高,品质小镇面貌已初见端倪。

  “一包三改”:一个堰桥人家的经历

  35年前,那场发轫于原无锡县堰桥乡(现惠山区堰桥街道)的改革,让堰桥人尤芹芬体会尤深。1983年,堰桥率先在企业中实行“一包三改”,充分调动了企业和工人的积极性,推动了无锡乡镇企业工业的“异军突起”,也促进了“苏南模式”的创立和形成。“可以这么说,那场改革造就了我们一家如今的幸福生活。”尤芹芬说。

  “一包三改”,即实行厂长经理经济承包责任制,一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二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三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到1984年下半年,一个消息让当时无锡县堰桥公社堰桥大队的工人们一片欣喜:堰桥要开办新的电机厂了。尤芹芬和工友们都知道,“新工厂的收入肯定比现在高,而且要高不少”,让这些还在集体企业拿“死工资”的工人们眼馋了。

  当年10月,实行“一包三改”制度的无锡县堰桥微型电机厂(现为无锡新宏泰电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尤芹芬也从集体企业的工人转变成了聘任制工人。“以前干多干少一个样,都是两块钱一天,新工厂是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我们的积极性高得不得了。”1985年底,尤芹芬拿到手1000多元工资。当时干部工资为一个月36元左右。如今,尤芹芬大学毕业的儿子许磊也辞去在日企的工作,来到这家母亲劳动一辈子的企业做模具加工。企业稳步发展至今,也从一家制造小电机的乡办企业,嬗变成一家低压电器配套产品细分领域的上市公司,今年销售额接近5亿元,逆势增长10%。

  从堰桥微型电机厂到新宏泰科技,不仅仅是30多年的历史跨越,更是整个乡镇企业依托“一包三改”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作为当年主管工业经济的乡领导,高锦度记得当时管厂长承包叫做“交票子,坐位子,不交票子让位子”,对工人实施“定额计件制”和“质量检验奖罚制”,解决“终身制”“铁饭碗”和“大锅饭”三大弊病。企业很兴旺,工人有干劲,推行一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4%,在无锡县30多个乡镇的位置攀升到第3位,全乡人均收入504元,增长一倍多。

来源:无锡日报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