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葛剑雄、莫砺锋、吴为山......知名专家相约无锡共议江南文脉

发布时间:2018-12-07 10:47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作为江南的节日、文化的盛宴,今天开幕的江南文脉论坛以“文脉传承与精神家园”为主题,提炼和展示江南文脉中的精神标识和思想精髓,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源头活水,为人类通往未来的文明理想提供智慧力量。

  作为历史上江南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江苏在新时代江南文脉传承发展中肩负重任。“江苏文人学者正在把这里的人文学术著作收集起来,加以研究传承,这是一项重要的学术文化工作。”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张岂之认为江南文脉的整理和研究工程,应以江南为主但又不限于江南,以体现更多的文化责任。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李春林提出,关于江南文化,学术界有各种定义,但不管在哪种定义中,江苏都是江南文化的主力军,主力军一直在发挥骨干作用。江苏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继往圣,开来学,以煌煌三千册《江苏文库》,梳理深厚悠远的江苏文脉,令人惊叹。

  

  那么当下的历史进程中,探讨江南文脉的保护、研究和传承有何意义呢?“江南地区在相关遗产的保护、整体、研究,发挥文物资源的道德滋养作用,以文化提升长三角一体化水平和区域影响力,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认为以本次论坛的召开为契机,继续统筹规划,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动江苏文化和江南文脉的保护、研究、传承。让躺在古籍里的文字、陈列在书架上的典籍动起来活起来,让江南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新时代更好地为人民提供精神滋养。

  拓展文化交流,扩大国内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力度,提升江南文化世界影响力,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讨中国文化现世的意义,必须推动江南文化的跨国交流和对话。

  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席卢卡•斯卡兰提诺说,站在全球文化融合的角度看待江南文化,他认为跨文化的交流,对于哲学思想的发展特别重要。西方一些哲学思想与中国的打道不谋而合。没有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参与,世界的哲学就会出现空白和苍白的局面。

  无锡雨后初晴,首届江南文脉论坛如期拉开帷幕,汇聚了众多江南文化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对江南文脉的传承发展直抒胸臆。

  

  江南文化表现出极强的创造力

  成中英

  夏威夷大学教授

  世界中国哲学联合会名誉会长

  “江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粮食仓库,也可以看成中华广大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家园。”在成中英看来,江苏地区的生活与生产文化是典型的江南文化。作为六朝古都的金陵,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荟萃的重要地区之一。

  没有江南,很难想象《红楼梦》这样复杂细致的文学作品如何能诞生。十二金钗来自金陵,大观园也不少关于江南风物的内容。而魏晋以来的道学、玄学与佛学在江南逐步转化成为一种生活上的优雅风格和潇洒情致。

  “江南文化有‘精研细磨、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成中英说,近代钱穆在中国历史学上的细致考证,赵元任在当代中国语言学的音训与文法分析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刘禹锡的禅学、道学,到泰州学派的王艮也都是如此。宜兴湖州的紫砂壶,苏州的园林与织锦,扬州的绘画八怪都具备了江南细腻精致的精神。

  江南文化从极具生命力的活动开始,展现其灵活性,进而表现出一种创造力。清末的顾亭林能直面时代,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事求是的实学主张。显然江南文化有极为深刻的对时代变迁的高度敏感力和关注力,所以到民初也出现了以“实业救国”的张謇。

  由此,形成了一个江南文脉的画面,一种江南文化的性格。五彩缤纷,多采多姿,生动活泼,美丽温婉,成为中国精致文化生活的一个美好的典型与版本。作用于现代,江南文化精神将对信息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有所助力。

  

  江南有四条文脉值得深入挖掘

  吴为山

  中国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协副主席

  “江苏是我可爱的家乡。无锡,不仅是我走向世界的起点,也是我艺术满溢诗情,人生得以丰润的母土。”吴为山说,自己17岁就从东台来到无锡惠泉山下学习艺术。在无锡,他接触到质朴而富有灵性的民间艺人,也在千年文化意象里神遇先贤往哲。十多年前,他为无锡历史上三十多位杰出人士塑像,永久立于太湖鼋头渚,记录下了他对这片热土文脉和人脉的礼敬。

  在他看来,江南缘水而生的智慧和因山而成的雄厚,造就了仁智相映的人文特征,也滋养着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江南最值得发掘、研究、继承和发扬的有历史文脉、商贾文脉、红色文脉、艺术文脉等四条文脉。

  江南文脉的艺术魅力,就根植于艺术文脉,它是江南地区品类丰富、风格多样的文艺资源。无数才子艺人们的神领意造,让我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书法绘画方面,东晋便有王羲之、顾恺之、张僧繇;唐五代则有张旭、董源、巨然;宋元之后更是大师群起:米芾、徐渭、董其昌、石涛以及元四家、吴门四家、清代“四王”、浙派、金陵八家、扬州八怪、海上画派、现代画家徐悲鸿、刘海粟、吴冠中……如群星璀璨,光耀千古!音乐戏曲方面,从魏晋嵇康的《广陵散》、戴颙的《三调游弦》到现代阿炳的《二泉映月》、刘天华的《光明行》,英才辈出,各领风骚。

  江南的艺术文脉,有声有色,是让人们在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心灵张力的重要来源,更是江南人充满文化自信,实现艺术创新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以‘美’的创造呼唤心灵是江南艺术文脉的形象表征。”吴为山说。

  

  没有江南的基础就没有现在的上海

  葛剑雄

  复旦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

  “江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江南文脉的传承,离不开特定时间空间内,自然和人文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也离不开江南先民在这种条件下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葛剑雄掷地有声地说。

  他提出,江南文化产生和发展首先得益于自然条件所发生的有利的变化。“4000多年前,中国东部气温比现在高,黄河中下游是最宜居的地方,江南还处在一个不太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的阶段。”但是,随着宏观气候的变化,中国东部年平均气温逐渐下降,江南这块土地降水逐渐减少,气温变得温和而湿润,进入了一个有利人类生存发展的阶段。

  其次,江南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才有了江南文化的发展。泰伯奔吴的记载已得到考古证明,中原先民和本地人一起辛勤劳动,开掘运河、筑起海塘,建成一系列水利工程。“早在北宋末期,就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到了明朝中期,江南经济更向着深度、广度发展。”葛剑雄说,精明的江南人通过商业、服务业,使江南经济始终保持在全国先进地位,人民也过上了文明富足的生活。“如果用今天的指标来衡量,那时江南的人均生产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江南的生活水准也居全国前列。”同时,列代的人口迁移,特别是从北方向南方的移民,给江南不断注入中华文明最优秀的成分,不断增加江南人力资源,同时也促使江南本土人口不断进步,文化水准不断提高。

  葛剑雄还提出,上海的崛起为江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空前未有的舞台。近代上海的开放给江南提供了一个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通道。“可以说,没有江南的基础就没有现代的上海,没有上海,江南文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也不会那么深远。”

  他表示,江南文脉的延续,必须从历史地理的环境,以及今后将要面临的人文自然环境加以思考。在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当下,在人类认识到不同文化应该和谐共处、相互借鉴的理念面前,我们完全有信心迎接文脉灿烂的未来。

  

  江南,给世界提供了另一条路

  托马斯·博格

  耶鲁大学全球正义中心主任

  “在我看来,江南独特的精神,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段文字: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博格先生引用江南人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向大家解读江南文脉对于世界的意义。

  博格1953年出生在德国,小时候他学过欧洲历史和美国历史,唯独没有中国历史。“那时候的我,完全不了解中国。”上世纪60年代发生的一系列国际事件,使他对中国产生了好奇。遗憾的是,对当时的博格来说,获得有关中国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不过,令人高兴的是,1971年他来到新西兰,认识了一个中国孩子,在其父亲经营的杂货店看到了食物,“这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对中国更加好奇了”,他说。

  几年以后,博格去哈佛大学读书,在那里结识了他的妻子——个中国人。1987年,他和夫人回到上海探亲,在中国的9个星期中,他还到了苏州、南京、无锡等地,对江南有了初步的了解。博格的老丈人,是一位文化人,家里藏书非常丰富,通过这些书,他对中国、对江南有了更多的研究。“我读过中国的古代小说,比如《红楼梦》,对江南的音乐和艺术也非常喜欢和欣赏,但古诗词对我来说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古文的词汇经过翻译过后,就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通过对江南历史的了解,博格总结出了他心目中的江南精神,那就是江南人对各种生活方式都抱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愿意尝试、学习、创新,愿意吸收海外的优秀文化。“比如早期的吴国,他们的武器制造就是从别的国家学来的。”他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自信,这就是江南的精神,是世界需要的精神,也是现代社会特别需要的精神。

  

  观念文化最值得总结和继承

  莫砺锋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

  无论是地理区域意义上的“江南”,还是行政区域意义上的“江南”,其内涵都是不断演变的。到了近代,“江南”特指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范围与今天所说的“长三角”基本吻合。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莫砺锋认为,从现代经济建设的视角来说,长三角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概念,但要说到文化,“江南”无疑是这个地区最合适的名称。

  “江南文脉指的是江南文化的源流脉络。“莫砺锋说道。江南文化基因中天然充溢着水的因素。水是自然界最宝贵、最神奇的物质,它柔弱无骨却无坚不摧,就像江南自古以来盛产柔软细腻的丝绸和坚韧锋利的兵器,这两者是江南文化的器物标志。“水是世间最好的溶剂,它最善于与其它物质混融无痕,也最善于积少成多,汇细流成巨泽。江南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胸怀,刚柔并济的江南文化,既有善良吻合、宽宏通达的品性,又有果敢坚毅、刚强不屈的风骨。”莫砺锋说道。

  他提出,任何文化都可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层面。江南文化在前两个层面上都留下了优秀的遗产当然,但最值得我们总结和继承的,还是其观念文化。“也就是江南先民的思维模式、价值判断和思想结晶。江南产生及保存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这是列祖列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莫砺锋还提到,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面对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孔子和朱子的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我们对江南文化的典籍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整理,对江南文脉进行探索源本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江南乡土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资源,而且能为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地域经验。”莫砺锋还特别提及,优秀的文化需要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才能形成,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并不只是专供学者研究,而是供大众来阅读,得到滋养,这正是文化传承的价值。

来源:无锡日报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