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七个“江南”,你识得几个?

发布时间:2018-12-07 10:42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江南,是一片地域,更是一个符号,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代表着自然条件优越、人民丰衣足食,诗书琴画、温文尔雅……

  本文所指江南文化的地域概念实际上范围非常小,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范围内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个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市,还有上海市,也就是江浙的8个省辖市加上海这1个直辖市的范围,面积大约在40000平方公里左右。这个“小江南”的范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人才最集中的地方。

  

  明末人温睿临说:其时“江浙炽盛,衣冠甲第,遍满郊圻,转化枢,秉国钧,翰墨侍从,台省跄济,华盖高轩,鸣驺呵拥于长安道上者,半江浙士也”。清末苏州人张大纯说:“吴俗之称于天下者三:曰赋税甲天下也,科第冠海内也,服食器用兼四方之珍奇,而极一时之华侈也。”

  纵观江南的内涵,无外乎以下七层。

  才华江南

  杏花春雨,涵育了一代代灵秀聪颖之士,江南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人文奥区。“不识大魁为天下公器,竟视巍科乃我家故物”,明清两代,全国七分之一以上的进士诞生在江南。

  明清两朝全国录取进士51681人,其中明代为24866人,清代为26815人。江南共考取进士7877人,占全国15.24%,其中明代为3864人,占全国的15.54%,清代为4013人,占全国14.95%。总体而言,明清两代每7个进士,就有1个多出自江南。

  

  江南进士不但数量多,而且名次前,最为显赫,明代状元近四分之一和清代状元半数以上出自江南,三鼎甲往往为江南人囊括。

  明代状元89人,江南八府多达21人,占近四分之一。清代状元112人(不计2个满状元),江南各府多达58人,占半数以上。自顺治十五年到康熙三十三年的14个状元,清一色是江南人。连中三元者,清代全国仅2人,苏州有其一(即钱棨),“三元坊高竖学宫道左”,天下荣之。人称“国朝文运之盛,江苏为最,他省皆不及也”。不仅如此,江南还出现了父子鼎甲、兄弟鼎甲、祖孙状元、叔侄状元等自古稀见的科第盛况。

  进一步观察,以府为范围,可见明清两代进士主要分布在苏松常杭嘉地区,南京、镇江和湖州相对少得多,而且由明至清有逐渐东移的趋势,这显然又与经济和文风转移有关。其中无锡,明清两朝共有进士370人,占江南进士总数7877人的将近5%,相当突出。

  江南进士也集中在不少簪缨望族中。就明清两代而论,整个江南之顾、潘、浦、蒋、沈、金、陶、周、郁、严、陆、俞、钱氏等,考中进士特多,都是世代科第不绝的簪缨望族,探杏折桂代有闻人。可以说,就家族而言,江南进士主要出身这些科第大家。

  江南为什么出学霸?因其是富庶之地,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宋以来就是文化中心,官办学校与私人书院都十分发达。

  公元1111年,东林书院创始人杨时学成南归无锡时,老师程颐曾感叹:“吾道南矣!”在江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顾宪成撰),激励了古今多少知识分子。

  晚清和民国,江南人士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人,都是名满中国的现代文学家。当代作家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也是今日江南文人的佼佼者。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五位获奖者中有格非、苏童、金宇澄三位江南作家。

  富庶江南

  江南地域自古农副工全面发展,到明中期起形成丝织业、棉织业和刻书印书业三大经济文化商品生产基地。

  南朝时,《宋书》称,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由北宋的“苏湖熟天下足”到南宋的“苏常熟天下足”都反映了这一地区之于全国的重要地位。

  

  江南地域有着全国最大的城镇发展群。康熙时孔尚任说:“天下有五大都会,为士大夫必游地,曰燕台,曰金陵,曰维扬,曰吴门,曰武林。”可见清初全国五大都会,江南占其三。刘大观说:“扬州以园亭胜,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江南地区无论在市镇发展数量还是市镇繁荣程度上,都是其他地区难以比肩的。

  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江南突出的赋税地位。嘉靖初年的大学士昆山人顾鼎臣说:“苏松常镇嘉湖杭七府,钱粮渊薮,供需甲于天下。”常州毛羽宸曾言:“天下赋,江南居十九,浙东西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又居浙东西十九,实当江以南府州县之半。”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税粮2944万石,江南八府685万石,江南占23.3%。其中,成化八年(1472),作为“天庾正供”的漕粮,全国共提供400万石,其中江南占40%,仅苏州一府即高达将近70万石;号称“天庭玉粒”的白粮30万石,每年全部由江南的苏松常嘉湖五府提供。名副其实的赋税甲天下,真可谓“辇吴而衣,漕吴而食”。

  

  特别发达的社会经济,也产生了重要作用,也为近代洋务运动、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资金、技术、人才、教育等各个方面提供了推动力。

  匠心江南

  对于那些需要倾注大量时间的慢工细活,江南匠人最为擅长。

  小到器物,明人王世贞《觚不觚录》载:“今吾吴中陆子刚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朱碧山之治银,赵良璧之治锡,马勋治扇,周治治商嵌,及歙吕爱山治金,王小溪治玛瑙,蒋抱云治铜,皆比常价再倍,而其人至有与缙绅坐者。”

  大到建筑,凡在中国营造的建筑师,无不对江南工匠的精湛手艺印象深刻。明代建筑匠人蒯祥,技艺高超,当上了总管明皇宫建造的“木工首”,被公认是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他的故乡苏州吴县有著名的“香山帮”,所出工匠个个是木工能手,不但工种全,而且分工细,可以把活儿干得特别精致。

  经“香山帮”推荐,陆慕砖窑所出的铺地方砖,成为永乐皇帝专用的金砖。所谓金砖,先选好土放置一年去除土性,再练泥制模阴干7个月以上,随后用糠草熏、劈柴烧、整柴烧,各一个月,松枝烧40天,才能出窑。之后的打磨泡桐油,更是手艺活儿,就连铺设,一个瓦工加两个壮工每天也只能墁五块。4718块金砖,构成了故宫太和殿金属般光亮铿然的地面。

  江南自入明以来即有趋时应求,迎合市场,讲究生产,崇尚精细雅洁的传统,凡“女工织作,雕镂涂漆,必殚精巧……市井多机巧繁华,而趋时应求,随人意指。”在持续引领全国时尚的风潮中,江南几大重要的商品生产如丝绸、棉布及其加工业、印染业、书籍刻印业、铜铁器加工业以至副食品生产,不断得到发展。

  文雅江南

  诗文是历代江南士人的看家本事。

  如清诗“江右三大家”,即赵翼、袁枚和蒋士铨,江南有其二。因为擅长做诗,包含无锡在内的常州地区在清中期号称“诗国”。词,嘉兴人朱彝尊则被尊为词学正宗。古文(即散文)方面,归有光、唐顺之、王世贞、茅坤、钱谦益、汪琬等名家熠熠生辉。赵翼、钱大昕、王鸣盛被誉为史评三大家。乾隆元年探花无锡人秦蕙田,通经能文章,尤其精三《礼》,所撰文章“博大宏远,条贯赅备”。

  江南进士官员文化素养优,知识起点高,经济实力巨,有利条件多,在学术文化领域则十分活跃,他们不但在传统的诗文、书画、经史、收藏等领域卓有建树,发扬光大,而且在清代竖起丰碑的考据学、今古文经学领域,也与皖派各树大旗,业绩骄人,足垂后世,大师辈出。可以说,江南进士的文化学术活动代表了清代学术发展的方向。时世不同,清代江南进士的声势没有明代江南进士显赫,对于地方官府和地方事务的影响力,较之明代江南进士相差远甚,士人的气节和社会责任感也无法与明人相比,而其讲究声色奢华却一如明人。

  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都是文人画高手,也是江南人士。黄公望曾在松江、苏州、杭州一带云游,晚年隐于杭州;吴镇在嘉兴、杭州平淡度过一生;倪瓒曾是无锡首富,后在太湖一带辗转浪迹直至去世;王蒙早年隐居黄鹤山,明初曾任泰安知州,后卷入宰相胡惟庸贪渎案而死。他们以《富春山居图》《渔父图》《容膝斋图》《青卞隐居》等名作著称于世,开创了江南文人山水画的传统。

  

  等到明中叶出现由沈周开宗的吴门画派,文人们除了追求独特的审美,也试图经营一种与大众有别的文雅生活。不仅以绘画,也以园林、雅集、游览、交友、赏艺来描绘生活理想。

  与画纸相比,文学纸上的江南就更加浩瀚了。“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西洲曲》)南朝民歌里的江南离我们很远?那么近一点:“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再近一点?“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题湖上》)还要近?“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余光中《春天,遂想起》)

  婉约江南

  吴侬软语,形容的是“吴人讲话轻清柔美”的样子,以江南方言表演的评弹,自是娓娓动听。而华丽婉转的戏曲,也以细腻含蓄的“水磨腔”与“小动作”惹得观众心醉不已。

  

  与燕语莺声相配的,是“小、轻、细、雅”的江南丝竹,以丝弦和竹管为基本编制,有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乐器,悠扬起来恰似《高山流水》,热烈起来可以《金蛇狂舞》,切换之间游刃有余。

  《红楼梦》开篇,僧人答应带石头“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这块石头,是上天赐予江南的通灵宝玉。

  江南的嗲,是秀气,是灵气,是才气;江南的软,是雍容,是从容,是一点也不焦虑。

  隐逸江南

  “皇家园林看北京,私人园林看苏州,现代园林看无锡。”

  关于园林是如何吸引眼球的,要从上一次申遗说起。巫任恕在《江南园林与城市社会》中写道:“当代人重新关注园林,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相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苏州园林名声大噪。”

  现有的明清苏州园林,大都集中在大城市,景致背后不仅有文人文化,还有繁荣的社会经济支撑。然而越是在闹市中,园林越是私密。对文人来说,造园与写诗、作画是三位一体的事情,都是私人生活的一部分。

  

  谈及园林,国内几乎没有哪座城市可以与苏州媲美,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等9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古典园林”几乎成为“中国园林”的代称。

  无锡与苏州文化上同宗同源,相距也近在百里之内,但2000多年的历史中,不但无锡的城市级别要比苏州差一个量级,而且两个城市的审美趣味也迥然不同。在专业人士的眼里,苏州园林是城市园林,是古代文人、精英文化的体现,而无锡园林更多地结合了无锡的自然环境,特别是上世纪初中国进入现代社会转型期后,一批在工商经营中赚了大钱的资本家们也开始营造园林,使这个城市既有毫不逊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水准的古典园林——寄畅园这样的精品,又有一大批体现了时代精神的晚清—民国风格园林。而具有这样完整园林发展脉络的城市,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无锡的近代园林与苏州的古典私家园林,恰恰形成了艺术风格上的鲜明对比,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园林文化。

  

  园林,就是浓缩的自然,就是把自然山川放入自家院中日日把玩。园林专家陈从周夸赞网师园时,就说其中有个水池仿虎丘白莲池仿得好。他还说园林不需要太大,“镇江焦山酊顶的别峰庵,为郑板桥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花树,门联写着‘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过现在,园林均已完全公共化了,过去的私家园林,如今也变成了公园。江南原本向内的一面,被高高挂起,成了最亮的金字招牌。

  情趣江南

  有了江南,中国人才有了生活。在宋代,江南就已宝马香车,夜夜笙歌。“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中国近代四大生活家金圣叹、李渔、袁枚、沈复,全部出自江南。他们的生活,就是中国好生活的标本。

  金圣叹是中国几百年来最好的读者、文学美食家,他以“六才子书”为食,堪称500年前的哈罗德·布鲁姆。

  “人间大隐”的李渔,用一部《闲情偶寄》写尽生活情趣。林语堂说这本书“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都写到了。

  

  “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就凭这番话,便可知袁枚多懂享乐。《随园食单》是他40年的美食经验,随园是他50年的伴侣。对他而言,园是园林,更是家园。

  沈复不如前面几位生活滋润,《浮生六记》写的是夫妻二人平淡、漂泊又有情趣的日常,一蔬一饭,皆是生活。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可以说,当代人只要照着这几位古人的样子活,就也是生活家了。

来源:无锡日报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