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全球化时代,如何彰显城市文化个性?

发布时间:2018-12-07 10:59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下午,在无锡演艺剧院听上一场由社区戏剧团吹拉弹奏的戏曲演唱会;晚上,赶赴无锡大剧院欣赏欧洲最负盛名的管弦乐团带来的交响乐——一天之内,从“土”到“洋”,这样大跨度的体验,在刚刚闭幕的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无锡分会场期间,是锡城不少文艺爱好者共有的经历。无锡文化,正加速走向世界舞台。

  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色和独特个性,是其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最显著标识。全球化时代,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共相,彰显一座城市的文化个性,在拥抱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建设“世界格局中的无锡”,打造无锡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志,需要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寻找更多激发城市活力的因子。

  在全球化背景下,加深城市的文化底色

  从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的高楼大厦,到越来越现代化的公寓、酒店、广场……和许多城市一样,无锡也在用空间来更新记忆。

  “当我们把城市的定位放在全球的话语体系中,就会发现城市正面临着丧失个性的风险。”在太湖文化研究会会长浦学坤看来,文化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部分本土文化已被边缘化。

  要让城市的文化底色加深,让发展的源流清晰可见,树立文化标识是最直接也最有温度的方法。“山水文化、工商文化、吴文化是无锡的三大文化脉络;听的,我们有锡剧和二胡;吃的,甜是公认的无锡标签;玩的,有惠山泥人、宜兴紫砂……无锡要重点打造这些本土文化符号。”市文广新局原局长叶建兴说。

  在全球化、趋同化的当下,保持独特的本土文化,固步自封显然太消极。作为本土艺术家,江南大学教授徐诚一常年塑“阿炳”,并带领学生一起创作。今年,他在中山路红豆万花城举办了阿炳主题雕塑绘画展,展出的作品大胆尝试融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徐诚一很认同艺术展进商场的模式,他说国外这种做法很常见,比在专业场馆展出更能引起共鸣。

  在朋友圈外扩里,让世界看见无锡

  统计数据显示,无锡目前已累计结成正式友城49对、友好交流关系城市70多对,国际“伙伴城”遍布六大洲28个国家。无锡的“朋友圈”越扩越大。

  多年来,我市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一直在寻求最能代表无锡的承载物。从各种各样的城市推广口号,到强化推介市徽“玉飞凤”,外国人却始终无法把它们与无锡画上等号。直到将“阿福阿喜”作为城市吉祥物漂洋过海,无锡终于有了自己的城市文化符号。

  本土文化“走出去”,除了突出独特性,还要能让“老外”愉快接受。“比如锡剧,老外都听不懂,但相比西装革履的现代锡剧,有古装扮相、有武戏的传统锡剧,他们就很感兴趣。”去什么国家交流什么文化,也有讲究。欧美国家的人士或许对中国书法无感,而在日韩,往往就推崇备至。同样是二胡表演,悲凉的《二泉映月》在寒冷的北欧演奏显然并不讨喜,但在美国却成为广受欢迎的流行乐曲。正像市外办副主任詹熠所说:“文化交流也需要动脑子,不然是行不通的。”

  本土文化在“走出去”之前还需习好“内功”,只有能打动自己的东西,才能打动他人。今年3月中旬开始,无锡市歌舞剧院带着原创舞剧《聊斋·竹青》和《绣娘》开启了在荷兰、英国的欧洲巡演之旅,26天内在11个城市演出14场。难能可贵的是,这次巡演不同于以往的国际交流,所有演出都要观众自发买票,而票房远远超出了预期。“《绣娘》是一部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舞剧,不但荣获过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也曾征服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观众。”市歌舞剧院副院长厉以俐说,挑剔的欧洲人对此心甘情愿掏腰包一点也不奇怪。

  在日趋频繁的交流中,期待更多民间力量加入

  今年上海艺术节无锡分会场精品舞台剧部分,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名家名团的演出占据了一半之多。在艺术节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交流项目走进来,拓展了无锡观众眼界。海外新鲜的文化血液与本土坚实的文化力量,在同一个舞台汇聚,激发出一个城市的文化新活力,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

  “全球化过程中,本土文化不断发展演变,在新环境下调整自己,外来文化也在积极适应本土氛围,寻找落脚点形成文化交融。”詹熠还清楚地记得,澳大利亚弗兰克斯顿男生合唱团在市民中心的快闪令人眼前一亮;荷兰太极拳团队与锡城爱好者分享经验很接“地气”。海外文化交流项目不仅走进艺术殿堂,还来到商场、公园、广场、景区,“从前是千方百计找人看戏,现在是千方百计抢着看戏。”他说。

  多元文化共存下,无锡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对本土文化充满信心,扬长避短。不仅对外交流的文化项目要有可持续性,交流的纽带和平台也应该越多越好。

  在无锡,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逐渐参与到文化交流中来,形成了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生动局面。无锡鹅湖玫瑰国际艺术节已举办了两届,爵士、民谣配上烤肠、啤酒,驻锡国际友人才艺秀和中外文创集市等为鹅湖的秋天增色不少。

  事实上,民间力量在中外文化交往中已成为一支“生力军”,正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来源:无锡日报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