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无锡悠悠千载,文脉绵长

发布时间:2018-12-06 22:06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江苏是文化大省,崇文重教之风由来已久,加上江苏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中心。而截至目前,江苏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即南京市、苏州市、扬州市、镇江市、常熟市、徐州市、淮安市、无锡市、南通市、宜兴市、泰州市、常州市、高邮市。江苏所拥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数量均列全国首位。

  首届江南文脉论坛选址在无锡,并且把会址永久放在了无锡,是由于无锡的地位特殊。首届江南文脉论坛的开幕式将以一段15分钟的《江南文脉》专题片开场,对江南文化的脉络源流进行了集中解读与展示。而片子的开端即从无锡开始,镜头聚焦的是无锡梅村泰伯庙至德殿中的泰伯像。“泰伯奔吴”,《史记》有载,泰伯三让王位最终来到无锡梅里,创建勾吴古国,开发江南。泰伯的功绩奠定了江南古文明的基础。除了吴文化发源地的特殊地位外,无锡还是工商文化的发祥地,经济发达,社会文明,是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南京有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扬州有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江南文脉论坛定在无锡,三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三大文化活动将打造成为代表江苏、影响世界的文化品牌。

  壹

  包孕吴越[谦让包容]

  中原周泰伯为让王南奔梅里,在此建立了勾吴古国,无锡由此成为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历史赋予了这片土地悠久而深邃的文化底蕴,也为城市发展积蓄了厚重的千年之力。无锡多水,滨水而存,因水而兴。吴文化正是浸润着“水”的文化,培育了人们智慧灵动、开放包容的胸襟。

  

  ■我们的祖先叫泰伯

  泰伯,周太王古公?父的长子,周代诸侯国吴国第一代君主。商代武丁时某年农历正月初九,生于陕西岐山周原。因为开启了江南文明的新篇章,功德流芳千年,泰伯被吴地百姓奉为吴地祖先。

  

  ■开启江南文明

  为成全父亲想传位给三弟季历,再传给季历之子的心意,泰伯和二弟仲雍主动避让,他们以采药为名,率领一批族人风餐露宿,历尽千山万水来到古时候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梅里,并决定在此安营扎寨,定居下来,这一决定从此开启了江南文明的新篇章。泰伯“三让王位”,被孔子赞为“至德”之举。

  “泰伯奔吴”是催生古吴国建立的直接原因,对吴文化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创造出了一种具有无限活力和后劲十足的新的文化形态——吴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文化不断丰富完善,有力地推动着吴地发展。

  

  ■伯渎河:先人挖出来的命脉

  泰伯在吴地发展农耕等,尤其还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开凿了伯渎河,这是江南地区最古老的人工运河,原来的沼泽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使江南地区得益匪浅。人们的生活大大改善,出现了飞跃的新局面。伯渎河后来又与大运河贯通,从而构成了锡东地区水上运输的主要通道,泽被后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江、河、湖、荡、塘、渎、氿、溪等各种水体聚集,水,不仅造就了无锡鲜明的地貌特征,也深刻渗透影响了这方土地上的人,培养了善于观察、机智灵活、顺应环境和通达的性情。随着时代的发展,无锡文化与各地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开放包容、善于吸纳的文化气质,也使无锡人总能发现机会,敏锐地抓住机遇,从而不断地在历史大潮中前行。

  

  ■“包孕吴越”

  在无锡的鼋头渚公园,有一个著名景点“包孕吴越”。

  清末无锡知县廖纶在临湖峭壁上题书“包孕吴越”摩崖石刻,寓意浩瀚的太湖像母亲一样孕育着吴越一带的人民,也蕴含了对此地风光纳吴越山水之美的评价。

  贰

  华彩工商[务实创新]

  无锡是一座在百年前真正崛起的新兴现代工商业城市。在经历了汉初以来2000多年的隐忍沉默之后,务实进取的无锡在近代一跃而起,1895年出现了无锡第一家民族资本近代纱厂,此后不断加速发展,短短数十年便从一个县级小城迅速成长为以经济活力著称于世的工商名城,务实、创新的精神,在近代工商文化和现代科学文明的浸润熏染下,使无锡爆发出了更加巨大的能量,凸显出鲜明的时代气质和夺目的工商文化个性。

  

  ■工商业厚积薄发

  无锡在近代工商业历史上的爆发,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厚积而薄发,历史发展自有其规律。从元代大运河的疏浚开始,运河的作用进一步发挥。运河的便利,也为无锡发展带来促动。之后,无锡的经济地位开始日渐凸显,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粮食储备地。到了明代,无锡经济更趋繁荣,逐步发展成为江南地区的粮食、棉布贸易中心之一。

  到明嘉靖年间,无锡农村的集镇得到发展,既有商店,又有临街背河的各种作坊、店铺,具有江南特色。这一时期,无锡地区的科技发展也成就卓著。无锡成为江南活字印刷业的中心之一。清朝雍正年间,无锡的米市、造船业、纺织业都是欣欣向荣。

  文教开化,工商业基础较好,这些都为无锡在近代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无锡工商文化并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的延续传承,而更重要的是在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对于新的价值观的创造和建树。

  

  ■苏南“钱码头”

  有“小上海”之称的无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于全国金融业界小有名气,是苏南地区著名的金融中心和“钱码头”。事实上,大概继承了当年泰伯奔吴的精神,在金融创新上,无锡人也敢为人先。1906年,无锡商人周舜卿在上海创办信成商业储蓄银行,这是中国首家以私人资本开设的商业银行。次年,周舜卿在无锡北塘财神弄口还设立了分行,成为无锡的第一家商业银行。无锡最早的保险业务出现在1909年。

  到1930年,无锡境内已有钱庄23家,银行6家,无锡也正式成为苏南地区的金融中心和著名的放款码头。无锡金融业进入了自己的全盛时期。

  

  ■民族资本“六大集团”

  到20世纪20年代,无锡形成六大民族工业资本集团。杨氏集团的业勤纱厂,是无锡第一家机器织布厂,成为无锡近代工业企业的滥觞。周氏集团开设茧行、冶坊,投资丝厂、纱厂等。荣氏集团的荣氏兄弟是闻名中外的“面粉大王”和“纺织大王”。另有薛氏集团、唐蔡集团、唐程集团,开办毛纺厂、布庄等。

  

  ■工商巨子造福乡梓

  作为一个地域群体,锡商给人的整体感觉是:会赚钱,但又不那么爱钱。锡商开放创新、勇于开拓、善于竞争。无锡工商文化一向以善于竞争进取为动力,而开放创新是其能够不断发展的灵魂与核心。他们在创业守成过程中信守道德传统、恪守道义操守,注重人品气节,具有“儒商”的气质和品格。信义经商,待人处事宅心仁厚,注重名声和回报社会。以荣氏为代表的吴地实业家,不仅做到了义利兼顾,而且达到了义在利先、重义轻利的高度。荣德生提倡企业应“取之社会,还报社会”。今天在无锡依然随处可见当年工商业巨子们造福桑梓的留痕:1905年由工商业者集资兴建的公花园被誉为“华夏第一园”,运河边上的茂新面粉厂旧址、横跨蠡湖之上的宝界双桥、春梅绽放的梅园,以及大公图书馆、江南大学等,都是当年实业家们留给城市的真实记忆。

  叁

  锡韵江南[温润风骨]

  无锡的山水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衍生了众多的园林景观,在真山真水中,借助山水构建,成为一大特色。无锡山水之灵造就了人杰辈出,古往今来,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等如群星璀璨。多少文人墨客陶醉无锡山水间,留下了

  无数咏赞词章。惠山泥人、宜兴紫砂、锡绣︱︱︱无锡人心灵手巧、秀外慧中。

  

  ■温婉灵动,请情画意

  有水的地方,总有诗情画意。从古至今,江南,就是文人雅士心心念念的在水一方。流传较广的有文徵明的《太湖》: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整个吴地从先秦时期的“蛮勇”“尚武”逐渐转向崇文重教,其审美追求也日渐呈现出清秀、温婉、纤柔、静雅的诗性特色。

  

  ■东林书院:读书声,天下事

  东林书院,始建于北宋,由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高足福建人杨时创建,并长期在此讲学。明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顾允成等人倡议重修无锡城东的东林书院。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楹联声播天下。1947年,唐文治、钱基博、顾宝琛等人发起,地方各界人士捐款,全面修葺了东林书院。2002年,东林书院修复,有石牌坊、泮池、丽泽堂等建筑。

  

  ■紫砂“龙脉”

  真正将紫砂做成壶的,是明朝正德年以后的事。公认的紫砂鼻祖当属明朝的供春,此后几百年间,名家辈出。宜兴丁蜀镇牛角山的前墅古龙窑,是见证紫砂器近500年发展历程的一处遗迹,至今仍延烧不断,是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制陶瓷的国内两处明代古窑之一。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茶文化则是其中的重要一脉,“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琴棋书画烟酒茶”又表现茶与文人文化的亲密关系。

  ■寄畅情怀

  寄畅园是江南地区一座保存较完好的明末清初的别墅型私家园林。位于无锡城西的锡山和惠山间平坦地段,占地约1公顷。元代原为佛寺的一部分,明代兵部尚书秦金辟为别墅;后经秦氏几代人的经营,寄畅园更为完美,名声大噪。清咸丰十年(1860年),园曾毁于兵火。如今的园林是后来重建的,但山水格局未做变动,依旧传承着文人园林简远、雅致的特质。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名,很多都含有隐喻(象征)的特点。寄畅园也不例外,其初名为“凤谷行窝”,后取王羲之《兰亭序》“一觥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文意,更名为“寄畅园”。

  

  ■无锡国专的大学之道

  无锡国专建于1920年,初名“无锡国学专修馆”,后更名为“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这所“书院式的学校”的创办人,正是现代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

  在唐文治担任校长的三十年间,无锡国专培养出了唐兰、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冯其庸、周振甫、范敬宜等一大批文史研究领域及其他领域的优秀人才。这所学校的课程设置及讲课方式,不同于一般大学的中文或历史系;其筹建及运营,更富有传奇色彩。而这背后,牵涉到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及教育精神的延续和转型,值得认真研究。

来源:无锡日报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