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锡惠山麓,无锡人的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18-12-05 22:21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时代的更替常常会在某个时刻无情地打断、割裂文化的传承与沿革,曲至高潮,戛然而止。探寻一个城市的文化繁衍轨迹,只能立于时光之岸,打捞起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里未曾湮灭的碎片,拼凑出一个个文化样本。

  秋冬交替时节的惠山脚下、龙头河畔,正是一年里最绚烂的时节,秋色缤纷,炫目而宜人。在这里工作了36年的锡惠公园文化总监金石声对此地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在他看来,纵使岁月蒙尘,锡惠山麓一直是无锡的文脉之源,是这座城市文脉绵延的风水宝地。

  

  形而上的惠山古镇

  2018年初,惠山古镇加入了江南14个水乡古镇联合申遗的行列。

  江南古镇,以邻城苏州为例,是以江南民居为建筑载体的水乡居民的生活样本。与这些我们熟悉的古镇风貌不同,惠山古镇缺少那么浓烈的生活气息与商业氛围。在金石声眼里,惠山古镇是江南水乡古镇中的一个特例,“如果说江南古镇多是形而下的古镇模板,那么惠山古镇则是形而上的。在别处看到的更多的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而惠山古镇更多的是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

  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古镇,是江南平民日常生活的本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种保留了江南民俗的平民生活被赋予了诗意的视角。而惠山古镇截然不同,它游离于日常的世俗生活,它的文化是多元而复合的。这里有普通平民祠丁生产的非物质文化形态,比如惠山泥人,也有士大夫文化遗落下的文化形态,比如名园(愚公谷、寄畅园)、名泉(二泉)、书院(锡麓书堂、遂初书堂、二泉书院)、昆曲(邹家班、秦家班)。如果说其他古镇的存在即是生活,那这里的存在是活动。古镇内的寺庙、祠堂、园林,旧时鲜有居民,人们聚集到锡惠脚下,往往是为了读书、游园、品泉、赏曲、礼佛、祭祖,这些活动基本代表了古时无锡人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古往今来,这个诗意之地一度成为江南文化活动的中心,让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的诗词佳句,自成一脉。

  时至今日,矗立在锡山之巅的龙光塔,仍是无锡最具历史感的地标。金石声说,龙光塔不仅是无锡的地理坐标,更是无锡的文化坐标。龙光塔的修建与无锡的科举史息息相关,1574年,塔落成的同年,无锡人孙继皋高中状元。自龙光塔建始,它即是无锡文风昌盛的象征。无锡,这座昔日的小县城,曾在中国绵延1300多年科举史上,交出了共考中531名进士的骄人成绩单。(注:据1994年版《无锡县志》记载,共530名进士,其中唐1人、宋69人、元2人、明228人、清230人,而据清道光年间金石大家钱泳《锡山龙光塔进士题名》碑,共刻录了无锡唐宋元三朝进士73人,其中宋70人。)

  探寻无锡的文化脉络,锡惠文化肯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独树一帜的惠山祠堂

  惠山古镇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祠堂文化。与国内其他地方的祠堂相比,惠山祠堂是独树一帜的。

  祠堂,旧时人们祭祖、尊贤的场所。国内大多数祠堂分布于宗族血缘为基础的聚居地,农村居多,一姓一祠。而惠山祠堂则完全分离于家族聚居之地,靠近城镇,成为一个独立的聚落。在古镇不足0.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108处祠堂建筑或遗址(最新统计),这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的。这里不再局限于一族一姓一祠,这里就是一座城市的根脉之地。而众多姓氏的祠堂汇集一处,可见从泰伯奔吴始,无锡历来就是一个移民之地,南北文化的交汇与碰撞,给了这座城市更为丰富的文化气质。

  从形式上看,与徽派祠堂形制恢弘、布局规整,沉郁肃穆的建筑风格不同,惠山祠堂兼具江南民居的特点,一些祠堂内还伴有亭台廊阁,于庄严之中加入江南山水的灵气。而迎着近代工业文明曙光诞生的晚清祠堂,更是在旧式祠堂建筑中融入了中西合璧的元素。

  从内容上看,国内大多数的家祠为宗祠,而金石声告诉记者,“惠山祠堂则以专祠居多,即便有些祠堂如今已成为某些姓氏家族的宗祠,但它最初也是以祭祀某一个人的专祠形式出现的,比如华孝子祠、过郡马祠。”

  中国祠堂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孝与忠,对应的则是家与国,体现在惠山的祠堂文化中,正是无锡人传统价值观的一个缩影。抛却旧时祠堂的封建糟粕,惠山专祠祭祀的往往是那些保家卫国、不惜殒身之人,为民请命、刚正清廉之人。而这也一直是汉民族的主流价值观。

  与此同时,惠山祠堂中还有一类祭祀群体的祠堂,除了李鸿章为纪念战死淮军将士奏请清政府修建的昭忠祠,还有祭咸丰十年(1860)无锡破城后被杀戮的无辜百姓及少数在外地“守节而死”的无锡籍官员的忠节祠。忠节祠内的《忠节祠祀位录》是由各乡将受害人姓名统计上报,经批准写在牌位上的,共计6619人。这种集体性祭奠无辜平民的祠堂,在国内祠堂中恐怕鲜能得见,它体现了无锡人对于生命的敬畏,对于众生平等的宽厚、包容、悲悯之心。

  此外,惠山祠堂群里有一类独特的行会祠,比如鲁班殿,后来是无锡建工行业协会所在;花神庙,后来是无锡山货公所所在地。这些行会祠堂的演变,体现了无锡社会经济逐步从农耕文明向工商文明转化的进程。

  从寻根问祖,到家国情怀,再到近现代的工商精神,惠山祠堂群的存在,给惠山古镇赋予了更为独特的文化个性与更为深刻的精神内涵。

  

  源远流长的锡惠文化

  时代更替,文化的断裂在所难免。惠山古镇何以至今仍能保留如此多的祠堂、园林、寺庙建筑,保存如此多元丰富的文化形态?

  金石声说,这与古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古镇用地主体由西南部惠山、锡山山麓坡积带与东北部古芙蓉湖塘圩所组成,顺着锡山、惠山形成西南高、东北低、山环水绕的总地势,自然胜迹众多,是堪舆学上最好的风水宝地。”(据夏泉生、罗根兄著《无锡惠山祠堂群》)

  其实堪舆学探讨的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所谓“风水宝地”,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先,有好的地质地貌,有好的水文气候因子,有适中的土壤和生物,从而构成一种理想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免于更多的自然灾害,文化得以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古镇山水环抱,旧时仅一条陆路(十里香塍)和一条水路(龙头河)通往外界。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也让古镇避免了更多人祸的摧残。以祠堂为例,由于祠堂文化包含了某些封建意识,当大多数祠堂经过多次劫难、洗礼,所剩无几,岌岌可危之时,惠山祠堂群因群体“湮没”在民居之中,幸运地保留至今,成为一座传统文化的“露天博物馆”。

  对于锡惠文化的传承,金石声表示,我们现在探讨无锡文脉,不应当仅仅为了追根溯源,更多地应当着眼于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滋养。比如与祠堂息息相关的谱牒文化,一些优秀的家训、家乘、家规中,有关立志、勉学、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训诫和爱家、爱国的思想,放诸现今仍然有着积极向上的文化教育作用。无锡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收藏有1500多种家谱,这在地级市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其中,近10年,伴随着惠山祠堂修复进程的同一时期,无锡新修的家谱多达1000余种。当社会经济的繁荣到达一定阶段,无锡人自身的文化意识也在不断觉醒之中。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有益的养分,正成为无锡文脉不断延伸的未来。

  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千年文脉的滋养之下,这个城市正在这个时代的交汇点上熠熠生辉、继往开来。

来源:无锡日报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