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English EN
手机客户端 无障碍浏览 长者版

提示

“江南”的流变与无锡的兴起

发布时间:2018-12-05 22:19 文字大小: [ ] 浏览次数:

  

  明弘治年间的无锡县城图,虽然将城池画成了圆形,但现今解放环路内的“乌龟壳”模样还是大致不变的。当年坐标保存至今的还有南禅寺、妙光塔。

  江南,是一片地域,更是一个符号,代表着美丽富饶的水乡景象,代表着自然条件优越、人民丰衣足食,诗书琴画、温文尔雅……更体现在商品生产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经济水平最高的发达地区。

  一个不断发展的地域概念

  江南是个地理概念,又是一种充盈着浪漫情愫的文化。

  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着的地域,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更是不尽相同。

  在先秦两汉时期,“江南”指的是楚国一带(今天的湖南湖北)。而自东周以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东南部、江西东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区,很长一段时间是被称作“江东”或“江左”。

  江南地域的变迁,与中华农耕文化中心的变迁密切相关。

  按照江南大学汪春劼教授的说法,这是中国版图上“十字线”的变化,现今的中国由长江和京广铁路组成巨大的“十字”,将一个国家明晰划分出了东西南北四个迥异的板块,而在从前,这个“十字线”却要大大地北移,它的南北划分是秦岭—淮河,而东西划分则是大同—洛阳—荆州三地的连线,理解了这个“十字线”的变迁,就能够理解“江南”概念的变化了。

  “无锡”的名称延续了两千年

  作为南濒太湖,北依长江的长三角腹地城市,无锡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气候合宜、土地肥沃,可谓占尽地利。但在古代中国,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下,完全取决于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平,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副业和手工业贸易。

  江南的开发时间远远落后于黄河流域。当黄河流域早已成为秦汉大帝国经济中心的时候,南方还处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发初期,大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大片原始森林,湖沼洼地密布。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农业生产尚未大规模开展。

  商代末年“泰伯奔吴”,定居梅里,自号“勾吴”,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农耕文明。战国末年,这里成为楚国春申君的封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这里开始设置无锡县,从此两千年来,这一片区域的行政区划很少变化,一直延续至今。这样的情况,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

  人口+物流:江南崛起

  “永嘉丧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北方的战乱给南方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遇。每当胡骑南下,江南都会成为士民避乱的乐土。南方经济始由过去的零星与局部开发, 转向大规模的全面开发阶段。人口大迁徙,带来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据《无锡市志》载,宋绍兴元年(1131年),无锡人口105621人;南渡后增至135827人。到了明末的崇祯六年(1633年),已达253609人。清末的宣统元年(1909年),人口竟达到699549人。

  “苏湖熟,天下足”。与此地农业兴盛相辅相成的大运河开凿,更带来运河沿岸城市的发达。“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为最大”。

  从“模范县”到GDP高地

  无论归属于苏州,还是下辖于常州,无锡发展得再好,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只是长三角诸多明珠中的一个“模范县”而已。但时间发展到20世纪初,在短短二三十年里,这个低调的城市突然“以爆炸般的速度突破封建时代旧县城的模式,一跃而成为中国的一大工业都会”,工业总值远远地将苏州、常州抛在背后,还有了“小上海”的雅号。

  杨宗瀚、周舜卿、荣氏兄弟等一大批在上海滩经受过欧风美雨的前卫人士,在整复太平天国兵火破坏的家乡时,找到了现代工业发展的路径,他们的身后,更有无数富有冒险精神的追随者。在没有租界没有外资,完全依靠当地资本的打拼下,奇迹诞生了。1933年,无锡在工业发展上竟然超过天津,紧随上海、广州,名列第三。

  随着1906年无锡至上海铁路的通车,无锡开始迈入火车时代,地处上海—南京中心、沟通苏南苏北的区位优势开始凸显。其间虽然有日本侵华战争的中断,但无锡的发展却再也没有被遏止过。1949年新中国建立,更给无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年无锡终于由县升市,自民国初年就有的拆城筑路争论也变成了实际行动。其后,遍布城中的小河被填没,大运河改道,城市建成区开始向近郊辐射。1983年实施市管县后,无锡市开始管辖江阴、宜兴,“无锡”的统领面积由400平方公里扩大了10倍。

  接下来改革开放,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兴起“苏南模式”,打响GDP 超越战。到2017年全市GDP实现超万亿元,位居全国第13位。

来源:无锡日报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问答知识库
灵锡APP
锡企服务平台
回到顶部
收起